听新闻
放大镜
心系明山帮扶事同奔小康应有期
2021-01-04 10:16:00  来源:江苏省政府扶贫办

  自挂钩帮扶明山村以来,在村干部的陪同下,我几乎跑遍了该村的每个角落,走访了留守的大部分家庭。每次到那些贫困户家里走访,都会带给我别样的感受,有对山里人勤劳淳朴、穷且益坚的感叹,有对村里缺乏有效扶贫措施的担忧,也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慨……

  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就贫困户来说,大致可以将其贫困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有的是因病致贫,一场大病花掉了家里所有的积蓄;有的是因老致贫,农民年龄增长,劳动能力下降,家中又缺少青壮年劳动力,家庭收入逐年减少;有的是因学致贫,农村孩子升学是农民最大的开销之一,从泥土里刨食的农民大多无法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也有的是因愚致贫,他们思想保守,不外出打工,也不懂得积累财富,有人甚至染上赌博的恶习;更多的则是多种不幸交织造就。在扶贫工作期间,有三个家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孙加兵家庭是家庭老残较多、个人缺乏致富技能致贫的典型。今年38岁的孙加兵,上有80岁的父母,下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妻子有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他们一家独自生活在山上的一排低矮的石头房子里。走进孙加兵的家里,我才知道什么叫做“家徒四壁”,家里连个像样的桌子、凳子都没有,床是一块板,下面由一些砖搭着。看到此景,我的鼻子微微发酸。通过和他母亲的聊天我得知,他家里有一点地,种着玉米和小麦,收成不是很好,每年的收入只有一两千元,老父亲身体欠佳,每年光吃药就得花不少钱,家里的所有收入全都由孙加兵在村里打零工获得,而家里的所有家务都由他母亲操持。望着眼前这个瘦弱、佝偻着背的老妇,我问道:“日子能过得下去吗?是否有什么可以帮到你们?”老奶奶直摆手,说道:“现在政策好,村里已经对我们很关心了,帮我们申请了低保,逢年过节给我们送钱送物,不能再给党添麻烦了。两个孙子过几年也大了,一切就好了。”听到她乐观、淳朴的话语,我感觉自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该如何帮助这样的家庭脱贫?

  李银霞家庭是病丧变故、子女求学致贫的典型。李银霞今年48岁,丈夫三年前因病去世,有一个17岁正在读职高二年级的大女儿和两个4岁的双胞胎女儿需要抚养,在村里也是出了名的困难户。我们一行来到她家,仔细核算完她家的收入,发现这个四口之家的年人均纯收入仅为173525元。李银霞家中既缺少劳动力,又缺少资金,离脱贫标准还有那么远,用哪项措施才能让这个家庭脱贫?

  程益林家庭则是愚懒致贫的典范。52岁的程益林拥有一个五口之家,儿子儿媳在无锡打工,老伴陪小孙子在镇上读书,他一个人留守家中。按常理来说,这个家庭虽不富足,但人均年收入应该远远超出6000元了,早该脱贫了才对,为何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到他家。到他家时,他正翘着二郎腿和别人打麻将,听说我们的来意,便离开牌桌向我们哭穷,说地里收成不好,外面的钱不好挣,自己身体不好,现在的日子很苦,请政府不能放弃自己。我们听了哭笑不得,问他为何不养些鸡鸭,他立刻说没本钱。我们又问他每天打牌是否要花钱,他被问住了,一言不发,梗着脖子说:“我是贫困户,政府就要多关心。”后来我们跟他讲现有的相关政策,他又不耐烦地去打牌了。回去的路上,我们讨论,这样的家庭在村里应该不是少数,该如何带领他们致富?

  如何带领这些贫困户解决眼前的问题,常常困扰着我们帮扶工作队和每一位工作人员。幸好,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对症下药,总有解决之道。针对勤劳淳朴但无法离家的孙加兵家庭,我们决定通过尽快发展乡村项目,帮助他改善就业状况、提高就业收入来实现脱贫;针对李银霞家庭的实际情况,工作队进行了讨论,并征求她本人的意见,最终敲定了低保兜底、教育助学两项帮扶措施;而针对程益林家庭尤其是程益林的个人情况,工作队减少了对该家庭的直接经济帮扶,并告诉程益林只有改掉游手好闲的毛病,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才能得到相应的帮扶。

  改变农村低收入农户的贫困现状,带领他们早日脱掉“贫困帽子”,戴上“先进帽子”,登上“致富的列车”,对于挂钩帮扶的后方单位及帮扶人员来说,任重而道远。个人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这项帮扶工作。

  一是“扶志”。实践证明,只要志气不减、心存乐观,帮扶就有希望;“等靠要”的思想才是扶贫面对的最大问题。有的群众穷得已经丧失志气,只剩下无赖和贪心,他们思考的不是如何依靠自身努力脱贫,而是如何从政府那通过哭诉得到更多的安慰。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最重要的是要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扶贫开发不能一味地“输血”,只有激发贫困对象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艰苦创业的意识,增强贫困对象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摘“穷帽”,拔“穷根”,实现稳步致富。

  二是“扶项目”。好的项目可以改善无法离乡的村民的就业状况和收入水平。要结合挂钩村现有的自然禀赋,因地制宜地发展致富项目。2016年,我们确立了“后方单位出资一部分、村集体自筹一部分、村民集资一部分,大户认缴一部分”的出资模式,成立了以“龙头企业+低收入农户+合作社”为运作方式的肉牛养殖合作社,这个项目年底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20个低收入农户得到分红。2017年,我们扶持该村成立了中草药种植合作社,给更多的有劳动能力、想劳动的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另外,我们还引进了被列入我国十项精准扶贫工程之一的构树扶贫工程,乘着盱眙打造“生态牧场特色小镇”的列车,在挂钩扶贫村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构树产业化扶贫模式,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赢。该项目形成产业链后将提供100个岗位,带动就业农户1000多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00多户。

  三是“扶才”。目前,农村留守的大多数都是老弱病残,村“两委”年龄结构出现严重的断层。如何吸引年轻人才留在农村发展,带领村民发家致富奔小康,显得尤为重要。尽管地方政府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想留住人才,但现实中很多人还是愿意到大城市去发展,这就需要扎实有效的措施来留住人才。

  这些措施的落实以及效果的显现,也许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国家的惠农政策日渐增多,社会保障日益完善,农民的生活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只要党和政府的帮扶政策得以持续实施,并切实送进百姓家中,让广大群众明白党的政策,感受党的温暖,并坚定地跟着党走,他们就能很快地走出困境,过上幸福的生活。

  后来走访李银霞家庭时,我们十分担忧她家以后的生活,便问李银霞:“兜底、教育助学可以让你暂时脱贫。从长期发展上看,你对未来有什么打算?”她回答:“我又不懒,我想先借助优惠政策度过这两年,等两个小女儿上学,我就去镇上找事做,一个月怎么也能挣到一两千元。再顺带包几亩地,种点作物,养几头猪,生活方面也不用愁。”我们说:“那你两个小女儿上学了也要花钱啊!”她笑道:“等到她们俩要花很多钱的时候,我大女儿应该已经毕业,可以挣钱补贴家用,那会好很多。”李银霞的回答令我们震撼,并心生佩服。一个中年丧夫的女人,在重重困难下依然有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如果每个贫困对象都能像她那样变被动为主动,全民奔小康社会便指日可待。

  那天离开李银霞家时,原本忧心忡忡的工作组瞬间对精准扶贫工作充满了信心。

  作者简介:刘玉芹,女,淮安市城市管理局科员,淮安市委驻盱眙县帮扶工作队队员。

作者:  编辑:杨月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