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检察网 > 读书 > 要闻 > 正文
峥嵘岁月 铁流浩荡——读《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2018-10-25 11:14: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世纪是一个充满动荡和沧桑巨变的世纪。同时20世纪又离我们最近,有切身之感,只有正确总结历史经验,才可供现实借鉴,并察看未来趋向。金冲及的《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自出版之后(以下简称《史纲》),不仅入选中央国家机关读书活动的推荐书目,近期还被光明网、人民网、共产党员网等主流网站专题推荐,堪称党史经典,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这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百年变迁的信史,将20世纪“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来考察和研究”,从中梳理和再现“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线索,特别是中华民族怎样从深重苦难中重新站立起来、又怎样大步走向复兴的基本历程”。

  不忘初心 重温党史国史

  清代学者龚自珍曾讲:“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这句话强调了历史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过去、未来的重要价值。《国史大纲》一书中更指出了人们对本国历史应有的态度: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应当了解本国历史并心存敬畏之意。

  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总书记就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

  作为一部史书,《史纲》从开篇第一章介绍二十世纪前夜,一直到第五章讲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始终大量引证史料,细述历史过程,说明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乃至于辛亥革命和孙中山领导下的其他一系列革命斗争,都不能改变近代中国的悲惨境遇,中国非要共产党不可,都是据史以论。

  按照各种史料所提供线索,《史纲》对中国共产党形成背景及经过的认识是这样的:一是因为在当时只有马克思主义具有“综合体系”和“根本解决方法”可做指南,又有俄国革命奉行成功可做榜样,并且它还指示着一种可以超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理想前途,因此对激进知识分子极具吸引力。二是五四运动之前俄国成功进行了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又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再加上俄国共产党人派代表到中国来,提供了最直接的帮助,中国的工人运动又恰好在这个时候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中国激进的知识分子有了与这些极大地区别于中国社会其他阶级的工人阶级结合起来的可能性。而归根到底是“祖国和人民的悲惨处境”“驱使他们产生一种特殊的紧迫感”,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就是因为看到俄国的方式救国最有效、最便捷,按捺不住地想要马上开始“改造中国社会的实际行动”,所以才会照着俄国人的样子,成立共产党。这全都是时势使然,是“客观时局发展到这一步”。为救国而建立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为救国而革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是《史纲》中心论点和叙述逻辑之所在。

  只有从人民性原则的立场理解党史,从党性原则的高度掌握国史,才能使国人特别是青少年在受教育过程中,科学把握党史国史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避免理解上的偏差和歧义,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基于这样的逻辑起点,《史纲》用大量充满激情的文字动情地阐述“中国人”“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的心声、情感与精神,热情地讴歌代表着这些心声、情感与精神的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叙述中使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命运合乎逻辑地融合在一起。

  世纪回眸 再现峥嵘岁月

  20世纪刚刚过去,《史纲》就对它进行了初步概括和总结,这既体现了一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责任感,也说明他具有开拓创新的勇气。读完全书后,深感这是一部当代人写当代史的佳作。

  “在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世纪在变化的规模和深度上能同二十世纪相比”“对中国来说,这是决定我们民族生死存亡的一百年”。《史纲》以一个时代主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大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三次历史性巨变(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为基本线索,展开了对那段峥嵘岁月的具体描述。书中引用的资料极为丰富,特别是大量引用了过去尚未公开发表过的珍贵资料,如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的讲话记录、插话记录,在一些文件上的批语,还有一些内部信件和“未刊稿”等,这大大加强了本书的可读性、可信度。

  再现历史是历史学家的不懈追求,这个过程往往充满艰辛,且结果不一定尽如人意。因为这首先要有可靠的历史资料,其次还要求作者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研究这些资料,既不能主观臆造,也不能随意曲解。因此,如何选择和甄别历史资料就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看出,《史纲》作者的态度十分严谨。他经常用事件当事人的讲话、日记、回忆录等,同官方表述和流行说法相印证,然后再确定哪些是可信的,是符合实际的。如在论述戊戌维新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时,引用了吴玉章、罗振玉、雷沛鸿等人记述自己切身感受的文字;在谈到五四运动的经过及影响时,引用了瞿秋白、许德珩、杨晦、沈雁冰、邓颖超等人的回忆。特别是在一些事实真相并不为公众尽知的问题上,更注意资料选择的权威性和可靠性。如在论述抗战胜利后全面内战是怎样爆发的问题时,就引用了蒋介石的讲话、批示,陈诚的密陈,何应钦的计划和起草“剿共计划”的萧毅肃的儿子萧慧麟及张发奎的回忆,这样,那段峥嵘岁月的真实面目就能再现了。

  再如《史纲》曾叙述毛泽东的病情。1972年2月,毛泽东主席开始病重,《史纲》用近800字描述这次发病情况。以后又多次提到他的病情,甚至包括在党的十大开幕式散会时,毛泽东站不起来,参加会议的代表们鼓掌欢呼十分钟,最后在周恩来的巧妙安排下,毛泽东目送代表退场的细节,也如实地作了描述。这绝不是可有可无的笔墨。因为毛泽东的身体状况,同当时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了解毛泽东病情,对当时发生的有些问题也许就难以索解,至少也会影响作出更深切、更合乎情理的判断。

  启迪心智 总结历史规律

  《史纲》不仅记叙了历史,还分析了历史,更揭示出若干历史规律,使人洞悉中华民族这百年历程,哪一步对?哪一步错?经验何在?教训何在?这些都可以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读后受到深刻启迪,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史纲》最后一章《历史的启示》,讨论了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几个特别引人注目、特别发人深省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于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在不断探索中前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等等。

  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这些问题,不但抓住了20世纪中国历史本质特征,还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掌握了20世纪历史发展规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贯穿20世纪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也是无数志士仁人顽强追求的目标。“中国的革命也好,建设也好,改革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

  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华民族开始不断沉沦,同时也开始了争取民族复兴的斗争。历经109年,建立了新中国。从那时起再过100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也就是到21世纪中叶,我们将要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意味着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那么,从19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我们的民族从沉沦到复兴,将会整整经过200年时间。而20世纪则是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阶段。

  《史纲》强调:“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是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艰苦跋涉中的重要特点,也是正确理解这段历史中许多重大问题的关键”。为什么20世纪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会遇到如此多的困难?会经历如此多的曲折?会产生如此多的失误?除了客观的社会条件之外,与主观上由于没有固有成例可循,没有现成答案可抄,一切只能靠自己在实践中摸索,有很大的关系。清代陈弘谋说:“在古人之后,议古人之失,则易;处古人之位,为古人之事,则难。”也就是说,无论革命,还是建设与改革开放,许多事情都是头一次经历,既没有现成答案,也缺乏成熟经验,怎样根据中国的国情,走出一条切合中国实际的新路,必须通过成功与失败的反复实践,逐步摸索,才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历史证明,要使积贫积弱的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必须有一个能够正确把握航向的先进政党。同时这个政党必须有正确的路线和纲领,能够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这个政党还必须有崇高的理想和铁的纪律,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能够团结绝大多数人一道奋斗,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如作者所言,不论从哪个方面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力量,都是20世纪中国历史客观进程的结果”。(张树军)

作者:  编辑:杨月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