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读书 > 要闻 > 正文
以“大历史”眼光审视人类文明
2019-08-13 11:15: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信出版集团

  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有100多种起源故事,几乎所有的人类文化和宗教传统都有自己的起源故事。人类的终极追问中,起源总是一个避不开的问题。追问起源,就是追问存在的意义。

  现在,有这样一个人,想要为我们讲述一个统一的起源故事。这个人就是大卫克里斯蒂安。

  此前,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从全新的视角观察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更新了国内读者对历史读物的认知。但是,尤瓦尔并不是这样讲述历史的第一人。克里斯蒂安作为“大历史”学派的开创者,为尤瓦尔的创作带来了重要灵感,其倡导的“大历史”更被著名历史学家、全球史奠基人威廉麦克尼尔赞为可以与达尔文、牛顿的成就比肩。日前出版的《起源:万物大历史》,正是克里斯蒂安潜心研究“大历史”近30年后的精华之作。这是一部贯穿138亿年历史的书,讲述全人类共同起源故事的“大历史”通俗读本。

  讲述人类共通的起源故事

  今年初有一部现象级的热门电影《流浪地球》,讲述在“近未来”,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急速衰老膨胀,短时间内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都将被太阳所吞没。为了自救,人类提出一个名为“流浪地球”的大胆计划,组建联合政府、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万座发动机和转向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用2500年的时间奔往另外一个栖息之地。

  这部电影所体现的,是要解决当今人类所面对的各种问题和共同的危机。人类作为命运共同体,亟须塑造一种新的全球公民认同,一种新的共同体的体认。要找到联结人类的纽带,我们就必须认识到:其实不止某个国家或文明有自己的历史,整个人类也有一部共通的历史、一个共同的起源故事,只有这样,才能展开全球性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

  上世纪80年代末,克里斯蒂安在悉尼一所大学开设了一门有关万物起源史的课程。那时,他的教学科研主要围绕俄罗斯和苏联的历史,但他担心仅仅讲授民族国家的历史会向学生传递出人类在最根本的层面上是分裂的,只分属于彼此竞争的国家。这对于我们所处的世界没有任何好处。撒播那种狭隘、自私、彼此冲突的民族主义历史观,不同种族、不同民族必然会走向冲突和毁灭。

  克里斯蒂安的这一担忧与韦尔斯在《世界史纲》中的观点一致:我们需要讲述人类统一的历史。克里斯蒂安开始思考怎样才能讲述一种统一的人类史。究竟有没有可能既凸显人类共通的传统,又不忘各民族历史上的壮丽和威严?他坚信,人类确实需要这样一种历史叙事的新视角,需要一个能够囊括所有民族、国家、团体的统一起源故事。

  克里斯蒂安开始用“大历史”这个概念来描述理想中的起源故事。《起源:万物大历史》一书是他关于这个故事如何讲述的最新尝试,也是“大历史”这一新的历史门类的精华凝练。就像编织了一幅万事万物的整体图谱,凭此图谱,就可以对下一代明确指认:“这就是时空图中的我们!”

  何为“大历史”

  人类究竟为什么需要并创造历史学?

  《起源:万物大历史》一书认为,历史学本质上是关于时间的学问,时间尺度决定了我们的视野宽度,用什么样的时间尺度,决定了我们可能看得多远。物理学知识告诉我们,对于处在三维空间中的人类来说,时间是第四个维度,掌握时间维度,我们就可以在四维空间里看世界。创造和掌握历史时间的维度,我们就能在有限的生命里,汲取到几千几万甚至几亿年里宇宙世界的知识。

  但是,历史学不等于历史,历史是已经发生了的全部过去,历史学是对过去的建构、解读和诠释,是历史学家和过去的事实之间不断互动的一个过程,是现在和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对话,因此,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是历史学家基于事实不断创造和建构出来的历史。也因此,不同的时代,随着环境和目的的改变,历史学家建构和解读历史的方式和视角也会不断发生变化。

  在克里斯蒂安看来,大约500年前,世界还没有真正像今天这样连在一起,也没有世界史这门学科。世界史是随着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才慢慢建立和成熟,因此世界史带着深深的民族国家的烙印,是以民族国家视角来建构世界的想象,这影响了我们的世界观,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基本就是国家或者国家之间关系的知识。但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出现只有两三百年的历史,所以,以现代民族国家为中心来讲述全部世界的历史或者更早期世界的历史,会产生非常大的局限。

  威廉麦克尼尔首先认识到这一局限,提出了跳出民族国家中心的视角,将整个地球看成一张网,讲述全球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开创了“全球史学派”。

  全球史虽然摒弃了民族国家中心的视角,但仍然是以人类为中心在讲述世界,如果扩展一下时间尺度,以地球史的时间尺度,甚至宇宙史的时间尺度,人类依然很重要。但是现代智人出现至今也不过20多万年的时间,人只不过是众多生物中的一种,还有更长久更繁多的其他生物和宇宙、地球环境,以人类为中心去讲述历史会产生很多偏见。

  《起源:万物大历史》中关于时间尺度的绝妙比喻,可以让我们重新认识时间:如果把130亿年看成13年,那么宇宙大爆炸就发生在13年前,最早的恒星和银河系出现在大约12年以前,太阳和太阳系出现在4.5年以前,最早的生命有机体出现在4年前,恐龙大约在3个星期前灭绝,最早的智人在非洲进化大约在50分钟以前,最早的农业繁荣大约在5分钟以前,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城市出现在大约3分钟以前,主导世界的现代工业革命发生在大约6秒钟以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在大约2秒钟以前,人口到达70亿,第二次世界大战,首次使用原子武器,人类登月,电子革命发生,互联网普及,等等,都只不过是最后1秒钟的事。

  “大历史”将人类的历史置于生物圈甚至整个宇宙的历史之中,人类是属于宇宙的,人类所发生的以及星球所发生的都是一个巨大的、进化的故事,从最小的夸克到银河系,从长碳链到生命有机体,从生物圈到人类生活,其中的复杂性远远超过国家或者文明的视角。

  一部不以人为中心的历史

  大部分人谈到历史的时候,关注的是国家的兴衰、王朝的更替,视野之内也多是围绕人类讲述的历史。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影响至今,我们习惯了人类中心主义,却长久地忽视了人类史之外更长时段、更息息相关的宇宙、地球、生命的“大历史”。

  今天历史学界的普遍情况是,大多数历史学家都愿意和集中去研究过去500年的历史,再往前推,也至多不过是去研究3000至5000年前的历史。“大历史”要打破人类中心的时间尺度,用宇宙时间尺度来研究宇宙、地球、生物、人类及其相互关系,所以“大历史”注定不会是以人为中心的历史。

  《起源:万物大历史》就是一部不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它打破人类中心论,从138亿年前宇宙诞生讲起,宇宙大爆炸、恒星开始闪耀、恒星濒死后新元素的产生、太阳及太阳系的形成、地球上出现生命、微生物和大型生物、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等一一呈现,从138亿年前“砰”的一声大爆炸开启到6500万年前又“砰”的一声小行星撞击地球,克里斯蒂安用全书一半的篇幅精彩演绎万物的来龙去脉。在本书中,他分享了很多精彩观点。例如,宇宙的本源是能量。物质由能量构成,它催生万物,催生原子、质子、中子,催生恒星和地球,并创造生命。人类的实践从本质上讲就是获取能量并利用它改变周围的环境,进而改变人类的进化。它支撑科技,发动战争,也催生文明。如今的化石燃料革命面临新的创新,能量的进步已然成为科技发展的主旋律。

  能量引发变革,信息指引变革的方向。克里斯蒂安认为,宇宙中的一切变化都是信息,它是宇宙、自然和生命构成及演变的奥秘。信息与能量一起在人类历次重大的文明进步中扮演主角。信息可以代代相传,使知识量猛增。人类会创造和分享越来越多的信息,并利用信息以求得更大更多的能量和资源。到了现代,新信息使人类拥有强大的科技能力,让我们有能力利用化石燃料,将世界连成一体。

  该书在提及人类史时,是这样讲述的:人类史始于集体知识,它让人类与众不同。人类能够集体学习,让知识在一代人内部或是几代人之间都可以传播和共享。这是人类的特质,是一种全新的、更快速的“适应”环境的方法。当其他物种通过缓慢、耐心、共享基因来适应时,我们通过共享思想来适应。集体知识就是人类所共有共享的全部知识,是我们智慧的基础。集体知识是我们作为一个物种创造的源泉,也是我们独自拥有历史的原因。今天人类的集体知识已经达到一个巅峰。

  正如克里斯蒂安在书中所说,“大历史”本质上也属于起源故事,是我们现代人类的起源故事,无论生活在什么地方。我们需要这样一种起源故事,是因为当今人类正渐次成为一个全球共同体。过去只是关注国家、宗教与文化分野的那些历史叙述,现在看来是狭隘的,甚至是危险的。我们迫切需要将人类看作一个整体,迫切需要为全人类讲述一个统一的起源故事。

  一个关于世界的整体性解释

  在过去100多年的时间里,学术的分科,知识的众多分支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得到不断的扩张,也使我们陷入了一个奇怪的困境。

  读书时,我们只学到一些专业化的支离破碎的知识,至于事物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我们得不到一个统一的描述。在这个专业化程度日渐提高的时代,我们一直在每一个研究领域孜孜以求,专业细分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研究策略,但是它切断了各种知识领域的联系。

  学术研究的碎片化碾碎了历史研究的价值,削弱了历史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现在,从而赋予我们力量的古老愿望。随着历史学越来越与其他学科相分离,甚至相互之间也发生分离,关于过去以及历史学的性质和目标的见解变得越来越碎片化。

  近些年来,许多学科都产生了一个共同观念,即我们要超越那些100多年以来主宰学术的支离破碎的叙述。量子力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在一本关于生命起源的著作中就已经预见到了知识统一的新形式。他说,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了对于统一的、无所不包的知识的渴望。《时间简史》一书的成功,也显示了大众的兴趣在于试图了解整体的知识。生物学家威尔逊也主张,我们需要着手研究从宇宙学到伦理学这些不同领域的统合性的知识。

  克里斯蒂安坚信,“大历史”作为一种新的史学研究新尝试,旨在回归到对历史统一的理解,以取代那种统治了现代教育和学术的碎片化认识。这也是“大历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即打破学科界限,批判学术和知识的碎片化,整合物理学、宇宙学、生物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成果,提供统合性的知识,回归人类对统一性的认知。

  懂得了人类从哪里来,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我们下一步要到哪里去。在《起源:万物大历史》中,克里斯蒂安试图探问:在人类已变得异常强大的今日,在人类下一步动作将形塑整个地球未来数千年乃至数百万年前景的时刻,我们在此讲述的起源故事对人类迎接挑战并构建未来究竟有什么样的指引作用呢?

  《起源:万物大历史》用最新的知识为我们讲述万物的由来,让我们对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处境有更深刻的领悟。本书把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连缀成一种贯通的叙事,说明万事万物的来龙去脉,以及地球上数以万亿计的生物如何与人类共享地球家园。人类不是地球的起点,也不是地球的终点,克里斯蒂安通过本书告诉我们:万物才是理解人类的尺度!

  这无疑是《人类简史》之后,又一本刷新我们世界观的“大历史”读物。(霄邦)

作者:霄邦  编辑:绪研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