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读书 > 要闻 > 正文
《全球通史》:一个认识世界历史的新视角
2019-12-25 10:35: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9年入学季,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寄出录取通知书的同时,还送给新生一本书。这本书就是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在浩瀚的经典著作中为什么单单选择《全球通史》?该校前校长表示:“只有了解历史,才能够清楚地认清现实,才能够更好展望未来,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

  20世纪7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全球史观”的倡导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出版了他的集大成之作——《全球通史》,这部书一经问世,即赞誉如潮,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产生极大影响。如今,该书在全球已畅销2500万册,国内的中文简体版销量也已逾600万册。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球通史》第7版新校本,耗时编校小组两年的审慎修订,以崭新的面目重新来到了读者的面前。

  为什么要读全球史?

  从浩瀚的记载中回望人类漫长的过往,我们身处的这个时代,与过去的世界有什么关联?今天面临的问题,是否可以把根源追溯至漫长的纪元以前?如果历史是一条无尽的通道,我们将如何认识自身在时间中的位置?

  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试图解答以上这些疑惑的过程中,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全球通史》。它的诞生,正是企图把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与我们所处的时代紧密关联,让读者用过去的历史经验反思当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作为一部面向所有人的通史类著作,这里有人类的起源、文明的嬗变;有帝国的更迭、宗教的扩散;有对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运的宏观思考;有对人性善恶本质的哲学分析,以及对文明利弊的探讨和对科学技术的忧虑与警示,它用平实的语言将更多的人引入思考,改变了人们对历史著作“枯燥、难读”的印象,减小了读者的阅读压力,也降低了踏进历史领域的门槛。

  为什么要读全球史?仅仅是因为《全球通史》出名并且畅销而去读它吗?当然不是!

  北大培文集团总裁高秀芹这样告诉记者:“我们阅读全球史,是因为新世界需要新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殖民地革命浪潮,迅速而明显地粉碎了旧有的背景。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西方中心论’已不再适用,传统的以西方为导向的历史观也已不合时宜。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全球视角,以《全球通史》为代表的全球史著作因此应运而生。”

  当今世界不断出现会引发更大动荡的事件,如环境恶化、资源耗竭……这些事件迫使我们将眼光从西方与非西方的对立移开,而将全人类视作一个整体。阅读全球史,能够帮助我们思考作为人类,我们的人性、价值、成就和前景的本质究竟如何。同时,阅读全球史,我们会发现从未被关注过的历史细节,拥有更加宏观的视野。

  从人类文明的起源,到21世纪全球化,《全球通史》对世界历史做出了精辟的高度概括。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考察过去和现在的框架,从中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人类的灵活性和潜能。

  “大同世界”,全球史的美好愿景

  斯塔夫里阿诺斯试图摒弃传统史学界的“西方中心论”,而成为“全球史观”的倡导者。因此,《全球通史》是一部实践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全球史思潮”的真正奠基之作,也是西方学术界从“西方中心论”向“全球史观”转变的证据。

  那么,按照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我们如何看待并理解“全球史观”呢?

  首先,需要我们把世界历史看成统一的整体。在“西方中心论”的传统叙事习惯下,往往把西方视为推动历史进程的主角,而将其他民族和文明的经历只当作边缘的、无意义的部分加以排斥。

  在全球史的视角之下,关注的是对人类社会共有文明的探讨。在斯塔夫里阿诺斯看来,全球史写的实际上是文明史,从而有别于传统的政治史、民族国家史。我们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从来不是某一个区域孤立发生的结果,而是在多种文明的交往下才得以拥有源源不断的生命活力。

  其次,不要割断历史传承性。作为一部理解人类历史过往、现在与未来的经典著作,《全球通史》流露出的时代感与现实感时刻提醒着我们:认清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与历史的内在联系,从而使我们的思想能够跨越时空的限制,看到历史的传承性。今天我们面临的很多社会问题,都可以从历史中找到根源。因此,在叙述历史上的重大变故时,作者会联系当今形势,试图帮助我们理清当下世界的来龙去脉。

  最后,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全球通史》一书摒弃了西方传统的 “古代—中古—近(现)代”的“三分法”,将整个人类历史的演进划分成两个基本的阶段,即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西方的兴起并占优势的世界。以1500年作为两个阶段的划分,则是承认历史在这个星球上不是按同一个速度进行的。依据这样一种划分,有助于消除中国读者头脑中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之间的“时间位差”,把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真正融入对整个世界历史的理解和认识中去。

  《全球通史》在出版之初,就以创建符合新世界的新史学为要旨。对此,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毅认为,这部从全球视野出发的史著,能让我们洞悉天下大事,也能让我们知道人类的路该怎么走,以及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员,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又是什么。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我们将来的世界要走向哪里去,但是通过他的描述,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可能性——这些可能性是有关“大同世界”的可能性。这正是《全球通史》在今天给予我们的力量感。

  《全球通史》让我们更加清楚自身在时间洪流中的位置,更让我们认识到未来我们该为何而继续奋斗。

  新校本将给予读者怎样的新体验?

  一直稳居历史类图书前列十余年,占据同类书市场份额超90%的《全球通史》,如今出了新校本,这件事似乎比新版本身更能引发人们的好奇:第7版新校本将给予读者怎样的新体验?

  本书的责任编辑周彬这样告诉记者:推出新的校本,无疑潜藏着不确定性,但我们还是义无反顾。因为我们知道,新时代的读者会有新的要求。

  原来,《全球通史》本身就是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走到今天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自推出初版后,便坚持不断地更新再版,以期更加贴合不同年代的现实关怀。英文版出版40余年中已累计修订7次,中文版出版10余年来,在受到读者高度认可的同时,也会根据读者的反馈对译文中出现的错讹和原著中的疏漏提出修改意见。因此,这次选择推出新校本,有助于系统整合这些意见,并在重新编校的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的问题,加以改进。

  此次,北京大学出版社对书中的译文与地图进行了全新修订。编辑部历时两年多对译文进行精校,地图也经过权威机构修订,以期更准确地反映历史面貌。

  新校本《全球通史》经过重新设计,图文配合更加紧密,书中用近300幅插图来图解专业知识,用30余幅世界地图来纵览全球格局,使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文明发展的细节,掌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同时,此前附带于全书结尾处的地图,调整至内文页,此举更方便读者比较文字内容,随时对照。

  “我们正处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倡议已被写入联合国文件,我们认为,《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里阿诺斯饱含热情的笔触背后所蕴藏的深意,也正是这样一种热情,这种对人类文明广博的热爱,感染了新校本的全体参与者。希望这份热情,也能传递给阅读这本书的广大读者。”周彬说。

  走向联系、流动、共享的全球化未来

  著名作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曹文轩认为,《全球通史》向我们提供了一种叙述历史的方式,而这一方式即使是对一个搞文学创作的人来说,也大有启发。它使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历史细节,却可能比一个气势磅礴的历史事件,更具有考证和辨析历史本真与实质的价值。“我完全相信:细节比情节更为可信和可靠。”

  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朱孝远看来,《全球通史》提出了全球化是一个历史发展进程的看法。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看,全球的现代化是一个比较好的提法。全球化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揭示那种不顾整体、只注重自我利益的个体发展,而是要通过多元化的文化传播,让先进事物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确认和应用。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教授杨念群认为,强烈地想回答不同时代所产生的新问题的写作动机,使《全球通史》这部大型通史的叙述弥漫着一种试图通过当代意识反观历史的探索风格,而区别于以往通史著作的单调线性叙事。其中所蕴含的对当代文明的批判性反思和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都使得这部通史无愧于经典作品的称谓。

  综上所述,《全球通史》带给我们的,正如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它有助于人们理解未来——包含各种可能性和选择的未来。每个时代都会面对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疑问,探求新的答案,因此,每个时代都要编写它自己的历史,而每个时代的人也需要阅读属于这个时代的历史。(本报记者 张思思)

作者:张思思  编辑:绪研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