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检察影像 那年·那人·那事]倪华:精神,仪检的青春秘诀

  四十年的时代更迭,我们使命不变。

  四十年的风雨兼程,我们砥砺前行。

  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年,

  也是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四十年。

  回望四十年检察路,

  每一个检察人都感慨万千。

  他们将深深的情怀化作绵绵的话语,

  这一封封“情书”,

  记载着检察人的初心与使命、光荣与梦想……

  记着便是一辈子的挂念,

  里面的丝丝情长,

  任何人都躲不过。

  倪华接受群众法律咨询

  2018年,是检察机关恢复重建四十周年,也是我们仪征检察院恢复重建四十周年。翻开被岁月尘封的记忆,既深叹光阴之飞逝,也深感只要沿着正确的方向,一切过往和努力皆有意义。虽然从检以来我大部分的职业生涯是在扬州市检察院度过的,但是今天还是想讲讲对仪征检察院的印象,这不仅因为我现在仪检人的身份,也是因为仪检精神多年带来的感动,更是因为我觉得,基层院的变迁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检察事业大厦不断添砖加瓦、奔流向前的美丽倒影。

  1988年,我进入扬州市检察院不久,院团支部组织活动到仪征参观学习,那时候仪征“城小洞天大”,“仪征化纤”是全国最大的现代化化纤和化纤原料生产基地,“黎明汽车”则是大江南北公检法系统办案的紧俏装备。当时的仪征检察院位于人民街,与公安、法院同在一个大院,西边毗邻看守所,给我这个检察新人的印象是“庙陋斗志昂”。办公条件简陋,办案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摩托车、汽车那是稀罕物。由于地处丘陵山区,更多的时候需要跋山涉水去办案,一支钢笔、一沓纸,一本书、一张嘴那是工作的常态。但是,全院干警意气风发、斗志满满,同事之间协作紧密、关系融洽,那还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从基层农村挂职蹲点锻炼一年回院后,先是在刑检部门,之后到反贪,那个时候因为一体化办案工作的需要,到仪征的机会更多了,与仪检的同仁们共同战斗的机会也更多,那也是一段值得铭记的峥嵘岁月。夏天,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我们闷在密不透风的银行库房里查找凭证,有时忙起来连汗都来不及擦。冬天,在老看守所提审,冻僵的双手只能不时地揉搓一下。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就这样办理了一件又一件大案、要案。仪检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给当时的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回想起这些,记忆犹新,我们常说先进的养成需要不懈的努力,典型的塑造需要长期的积累,在一代代仪检人的共同努力下,仪征检察院之所以能够崛起,连续十八年拿下全市先进,职务犯罪侦查工作能够全市领先、全省有位,我想应该就积淀于此吧,所谓日拱一卒,功不唐捐。

  也许与这座素有“风物淮南第一州”之称的古城有缘,2015年,组织安排我到仪征检察院工作。之前在扬州市院时常不吝于叙述对仪检的良好印象,如今一朝角色变迁,维护仪检好印象、塑造仪检新荣光,自然成为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得来仪检不久,我站在院史陈列室里,看着满墙的全市、全省先进,乃至全国先进的奖牌,的确压力山大。但这几年,在与仪检共同奋斗的日子里,我深感仪检的底蕴在延续、仪检的精神在传承。我们深化驻派出所检察官办公室机制,探索开展对基层执法单位的监督;我们服务农村基层,开展大学生村官、检察官“两官”结对工作,得到最高检简报转发;我们成功抗诉的销售假药案被县、市、省三级人代会报告采用;我们在全市基层院中率先成立公益诉讼检察部,积极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协同致力于长江生态环境资源的司法保护;我们整体工作质态继续位于全市检察机关前列,2016年我们再次捧回了全省先进基层检察院的奖牌。

  检察日报采访仪征市检察院(左六为倪华)

  蓦然回首四十载,仪征检察在奋斗和拼搏中成长,仪检精神在汗水和辛劳中浇灌、铸就。然而,岁月的脚步从不停歇,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只要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我相信,仪检精神就一定会永褒光彩,仪征检察也一定会青春常在。(作者为江苏省仪征市检察院检察长)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