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检察网 > 清风苑 > 正文
检察智能化的江苏样本
2018-03-30 17:54:00  来源:

  文/本刊记者田野

  

2018年2月28日,常熟市检察院公诉检察官张灵原接到一起危险驾驶案件的线索。与往常不同的是,他打开智能办案辅助系统,起诉意见书跃然屏上,与此同时,系统自动提取出诸如血液酒精含量等案件核心要素,点击进入下一环节,所有的电子卷宗一目了然。阅卷完成后,14个审查疑点便以标红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点击结论环节,审查报告、起诉书、量刑建议书甚至讯问提纲、检察建议书等法律文书便可自动生成。从收案到完成审查起诉,只用了30分钟。

 

  在南京市建邺区检察院,执检智能辅助平台正在高速运转。这个被称为“执检小智”的应用系统,可以对是否符合减刑条件、减刑幅度的人员开展智能审查,给出相应的结论,自动推送给承办人。以前10天才能做完的案件信息录入工作,现在一天就能够完成。

  在泰州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陆红梅打开司法警务视讯平台账号,就能够随时查看全市刑检办案区、控申接待等场所的管理使用情况。而后台的实时数据反馈到前台,通过履职柱状图,形成了全市用警情况的汇总分析,随时查询全市警力部署和警务保障情况,从而快速从网上完成调警行动。

  在苏州市吴中区检察院,技术科科长牛丹丹正操控一架无人机进行一起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案件的现场取证,并通过航拍遥感技术进行动态观察和源头跟踪。

  ……

  信息化、智能化全面渗透进江苏检察机关司法办案全程,这是自2016年他们全面开展网信工作所呈现的新貌。转理念、应大势、抢先机,江苏检察机关上下一盘棋,探索出一条司法体制改革与现代科技应用融合的新路子,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全国政法系统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江苏样本”。

 

  举全省检察之力

 

  如果要给每个人的2017年找出一个关键词,那么孙长庆的关键词无疑是“规则。”这一年,他从南京市鼓楼区检察院抽调到省检察院,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长达75000 字的交通肇事罪事实认定规则、结论判断规则与导入文书规则的撰写。

  事实上,孙长庆只是江苏检察智能化建设的一个小分子。

  2016年4月,刚刚履新3个月的江苏省检察院检察长刘华便提出:“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每一个检察人都必须做好如何顺势而为、实现信息化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这道时代考题。”随后,她亲任网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开启了一场向信息化要战斗力的江苏检察网信之路。

  “举全省检察机关之力”,这是刘华检察长对网信建设的要求,也是一位决策者对于检察智能化发展的勇气与决心。

  网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因此迫切需要一个连接器,在决策者与应用者之间搭建桥梁,使上情下达、下情上传更加通畅;在需求与技术之间寻找实现的通道,使研发的产品与现实需求无限贴近。

  2016年4月,省检察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办公室(简称“网信办”)“应运而生”,可以说是网信工作领导小组的执行机构。别看这只是个临时部门,却是江苏检察网信建设中描绘蓝图、统筹协调、指导配合、精准服务的重要枢纽,是实现宏伟蓝图的坚强保障。如今每一个江苏检察人都耳熟能详的“三位一体”信息化检察院、“358”战略、“1932”项目框架等规划方案,都是出自网信办之手。

  从网信办成员组成的名单可以看出,网信办有着强大的阵容:省检察院王方林副检察长任主任,副主任由省检察院政治部副主任和办公室、技术处、计财处的部门负责人担纲。从纪检、监察、政工、保密、民行、技术、计财等部门全程参与,从人、财、物、智、廉等各方面提供保障,检察院中每一个部门都被调动起来。而在最新列出的在建或即将研发的项目中,省检察院各部门负责人基本都承担了一个或多个项目。

  为了提供最有效的人力保障,网信办采取了驻点研发的模式——所有参与人员都集中在省检察院办公。据悉,网信办实体化运作、驻点办公的做法,在全国检察系统尚属首家。

  孙长庆便是其中一员。他还记得去年2月的一个周末,在家带娃的他接到电话后,就两眼一抹黑地来到省检察院参与项目研发,这一待就是小一年。在此之前,这位法学出身、干了十几年侦监工作的检察官应该不会想过,有朝一日自己会和“程序”“代码”打交道。

  其实,每个人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跨界,每个人都可能是检察与智能化融合进程中最重要的那一环。

  网信办综合规划组副组长、省检察院技术处副处长胡昀晖也是这样一个“跨界”代表。文字工作出身的他,此前对网信并不熟悉。“云里雾里”是他最初对这项工作的直观感受。他自称是网信办“技术含量最低的人”,却承担着决策研究、材料起草、软件试点等重要工作。为此,他从零开始,补齐短板,单是工作学习笔记就抄录了11 本、达50 万字。

  省检察院技术楼5楼的会议室,就是其中的一个“据点”。直到今天,这里还驻扎着来自检察机关的项目核心人员和科技公司的研发团队。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2月,全省已有400多位检察人员直接参与到各个项目建设、研发和试点当中,而随着网信建设的不断深入,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因此,江苏检察的智能化建设,不是十几个人的小驻点,而是由全省数百位业务精英支撑、三级检察院全力支持的大舞台。每一份蓝图的绘就,每一项应用的实现,都是他们每一个人心血的凝结。

 

  科技思维

 

  “项目的进度还是要提上来,我知道这个要求有点残忍,我们一起咬咬牙!”这是2月27日全省检察机关网信建设推进会上,王方林副检察长对各项目组提出的要求。自从他接任全省网信建设总指挥,“抓紧进度”几乎成了他的口头禅。“老公安”出身的他,对于信息化,有着深刻的思考和丰富的经验。用大家的话来说,“别人头脑中还没有概念的时候,他就已经有了轮廓。”

  黄炯是北京赛迪公司的总工程师。从2016年开始,他就负责“案管机器人”中重点项目的现场研发工作。合作的两年时间里,他最大的感受就是时间紧迫。“新的功能需求总是层出不穷,有些甚至是我们这些技术人员想都不敢想的。”即使浸淫IT行业多年,黄炯也不禁折服于江苏检察人独到、超前的理念。

  王方林常说,根据摩尔定律,信息产品的生命周期往往只有18个月左右,如果这段时间没有迭代更新、碌碌无为,就很有可能被新的技术所淹没。

  这种紧迫感也成为江苏检察人不断前进的动力。2018年,全省共有20多个项目或拓展范围、或完善功能,从而在深度、广度和精度上寻求最大限度的智能化。

  例如已经完成六次迭代更新的“苏检e访通”就是最有力的说明。据该项目负责人、省检察院控申处处长杨昌顺介绍,第一代的“苏检e访通”完成的是从一支笔、一张纸到电子化的转变,而到了第六代,应用则更加智能,不仅可以自动比对案件节点,超期预警提示,还能够智能抓取重要控申工作数据,形成风险等级研判。

  在具体的产品上,江苏检察机深谙“唯快不破”“引领潮流”,但在长远规划上,他们更清楚自己的使命,也更了解科技变迁的规律。

  早在网信工作领导小组成立之初,江苏检察就提出了“358”战略(力争3年时间实现硬件标准化、软件智能化、应用规范化;5年时间基本实现数据深度挖掘、智能分析研判;通过8 年时间将检察机关经验做法构建应用模型,实现智慧检察、按需所取),围绕构建“网上检察院、掌上检察院、实体检察院”三位一体的信息化检察院总体构想,绘就了全省检察机关全面推进网信建设的路线图。

  刘华检察长多次强调:“网信建设不是省检察院单打独斗,而是三级检察院同心协力、共同参与。”在整体布局上,他们紧密结合江苏地域发展情况,形成了推行“1个省院部门、3个设区市院、6个基层院共同研发”的“136”开发模式。

  “信息化是最好的弯道超车。”灌南县检察院检察长张立坦言。这个曾经在业务上并不拔尖的基层院,如今已是省院网信重点工程之一——案管大数据应用平台的研发与试点单位。在2017年召开的第二次全省网信大会上,灌南县作为唯一一家基层院在全省进行经验汇报。也是在这次大会上,6家检察院检察长接过委任状,它们作为主要研发单位,共同承担办案智能辅助系统危险驾驶罪、诈骗罪等7个常见罪名的研发。届时,检察官办理的案件中,七成将由“机器”辅助完成。

  “网信建设是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在第二次全省检察机关网信工作会议上,刘华检察长说:“也许8年后我们这批人并不一定还在这里,但我们的努力不会结束。”王方林副检察长则在年初的工作会议上深情地说道:“5年后,正好我已经退休了。但在此之前,我会站好这班岗。”

  正是这份“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让江苏检察网信建设的“四梁八柱”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日渐清晰;让江苏检察网信工作以整体性、系统性、全流程、全环节的特殊优势引领全国。

 

  用者为王

 

  如今,律师到苏州市姑苏区检察院办理业务,只需要三个流程,网上预约、身份认证、现场办结,而每一步流程都不会超过一分钟。这就是该院自主研发的“三个一分钟”协助律师办案系统。“利用科技手段服务律师,是我们的初衷,也为我们提供了方向。”姑苏区检察院技术科科长吕永坚表示。

  实际上,这种用户思维一直贯穿在江苏检察研发的每个项目始终。

  在省检察院内网的首页,一直跳动着“网信办”的弹窗。打开页面,就会看到写有“金点子”的专栏。这里搜罗了来自全省各级检察院对每项应用的反馈信息,供研发者参考。

  刘华检察长多次提出,智能化建设不是为了建而建,而是要能实战实用。项目组必须站在用户体验的角度思考问题,理念要从“管理”向“服务”转变。

  高效的完善建立在高效的意见反馈基础上。“苏检掌上通”项目组组长、省检察院办公室主任王旭奇就表示,从项目组成立到正式上线,半年多的时间,项目组拿出了3 个月用来调研需求。表面是办公模式的转变,实质是办公理念的变革。项目组向省检察院各个部门征求意见,每一个办公环节所涉及的问题,他们都不放过;向下级院发放需求问卷,开通应用意见讨论区,让基层干警的意见建议第一时间反馈上来。在软件的设计上,大到界面管理、模块组合,小到栏目名称、按键颜色,也体现了“用户至上”的理念。例如“办公助手”版块,原来叫“休假管理”,现在叫“休假申请”;原来叫“值班管理”,现在叫“值班查询”,并能够自动发送微信进行及时提醒。

  最近,“刑事案件办理智能辅助系统”危险驾驶罪的应用已经在苏州全市检察机关上线。苏州市检察院技术处处长周先豹表示,相较于交通肇事罪,此次研发克服了电子卷宗没有呈现在一个界面中的瑕疵,使承办人在阅卷时,先从嫌疑人自然情况、驾车时酒精含量、发案地点等案件主体性问题入手,第一时间了解案件全貌,更加贴合承办人的办案习惯。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改变,却为承办人办案带来了质的提升。

  除了以用户为中心,“用”的另一层含义,则在于江苏检察机关对每一个项目的强势推进。

  “三分建设,七分应用,十分管理。”建设难,应用更难,强化管理全面提升更是难上加难。对此,江苏检察机关采取强势推进、强制入轨的方式,倒逼检察干警规范应用。

  事实上,用户思维在指导研发者的同时,也考验着决策者的思路。北京华宇元典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琳娜曾坦言,很多信息项目最终成为空中楼阁,很大程度上是决策者不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不知道如何推进项目的落地。江苏检察机关用实践做出了诠释。

  示范从一把手做起。如今,检察长刘华60%的文件审阅都在“苏检掌上通”进行。她还要求在全省三级检察院全面铺开,甚至包括省院领导班子成员在内,请假等事项都必须在网上完成。现在,全省已有近1.4万名干警加入了“苏检掌上通”。干警们只要点开自己的微信,就能看到掌上通推送的信息。“掌上通”成了大家密不可分的办公助手。

  2017年8月,刑事案件办理智能辅助系统中的交通肇事罪办理在全省上线运行。对于项目在全省层面的真正落地应用,江苏检察还是第一家。半年多来,已辅助检察官办理此类案件4169件,系统审查、甄别、推送的准确率达99.7%。今年2月,危险驾驶罪的办理也率先在苏州全市上线应用。正如苏州市吴中区检察院检察长陈飞所言,检察智能化的关键是对其正向发展的坚定信心,以及敢于尝试的决心。

  (责编卢颖)

作者: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