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多地作案 “跑圈第一骗”案尘埃落定
2025-05-15 10:44:00  来源:检察日报

敲黑板

●许多被害人被骗金额小,且分散在多地、缺乏联动,在报案后往往因被骗金额小而达不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14名大学生没有分散、单独报案,而是详细整理了转账凭证、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为公安机关确定犯罪事实提供了便利,也降低了后续的取证难度,促成了案件的办理。

●林某的诈骗手段并不复杂,主要利用被害人对熟人推荐的信任。这些被害人大多经周围人介绍认识林某,因此没有怀疑林某的“官方身份”,从而被骗。

●林某的违法行为很早便被曝光,但各地马拉松赛事主办方未及时发现或发现后未及时对林某作出实质性抵制,也未协助跑者报案,这使得林某能够持续行骗。马拉松赛事主办方应承担更多的审查责任,不应放任骗局的扩大。

●办案机关要加强沟通、联动,形成合力。比如,检察机关可引导公安机关根据已报案被害人提供的线索,查找其他可能的被害人,全面做好取证工作,同时围绕诈骗手段、资金流向等关键点固定证据,避免因证据不足导致无法立案。

近年来,“圈子”文化在年轻人中愈发盛行,许多人因共同兴趣结识而成为好友,大家对于“同好”也总会不自觉地多些信任。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种心理,混进特定“圈子”实施诈骗。

据悉,经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提起公诉,被害人遍布全国各地的“跑圈第一骗”案尘埃落定,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被告人林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2万元。近日,海淀区检察院两位办案检察官向笔者还原了该案的办理过程。

14名大学生联合报案

详细的证据降低了后续取证难度

“跑圈”,即马拉松相关的圈子。林某长期活跃其中,他不仅是跑者,还为全国各地马拉松赛事拉资源,人脉广泛,在“跑圈”小有名气。从2018年开始,网上陆续出现关于林某涉嫌诈骗的曝光帖,不少人称其为“跑圈第一骗”。然而,直至2024年,林某才最终落网。

“案件得以告破,缘于14名北京大学学生发现被同一个人骗了押金,于是选择联合报案。”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孔鹤介绍。

2024年4月11日,北京大学在读学生小敏(化名)在中长跑微信群中,看到一名同学转发的某品牌耳机测评活动,遂通过该同学添加了林某的微信。林某称,该耳机测评活动并不收费,但需要先缴纳1099元押金,测评结束后会退回押金并赠送耳机。小敏信以为真,把押金转给了林某。随后林某又向小敏介绍,秦皇岛和兰州的马拉松配速员都缺额,他可以帮小敏报名,但同样要先交699元和899元作为配速员免费装备的押金。

“配速员作为志愿者和选手们的‘移动计时器’,能以稳定的配速带领相同速段的选手一起奔跑,在选拔中,要求马拉松比赛经验丰富。”据孔鹤介绍,担任配速员通常可以享受免费的赛事名额、高质量装备以及食宿福利等,对于跑者有很大吸引力。

出于对校内同学和“圈内人”的信任,小敏没有过多怀疑,很快便转账并提供了个人信息。然而,小敏既未收到耳机,也未收到官方的配速员入选通知。林某先以货运不通畅等理由搪塞,后来干脆不回复消息。小敏察觉不对劲,向耳机品牌方和马拉松组委会确认,得到“从未组织此测评活动”“未授权任何第三方招募配速员”的答复。

小敏与多名同学沟通后发现,同一时间段内竟有13名同学和其有相似经历。2024年4月21日,小敏等人前往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报案。

“这些同学没有分散、单独报案,而是详细整理了转账凭证、聊天记录等相关证据,为公安机关确定犯罪事实提供了便利,也降低了后续的取证难度,促成了案件的办理。”孔鹤说。

2024年4月23日,公安机关在浙江杭州将林某抓获。7月,该案被移送海淀区检察院审查起诉。

“配速员资格、耳机和跑鞋的测评渠道,完全是林某虚构的,他将骗取的押金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孔鹤介绍,林某只给这些被害人寄过一双穿过的二手跑鞋和一副用过的耳机。

经查,自2024年4月至案发,林某在微信朋友圈发布报名马拉松配速员以及耳机测试员等虚假消息,骗取小敏等14名大学生共计3.3万余元。

起初,林某并不认罪,辩称自己没有诈骗意图,仅因能力不足,在收取押金后没能拿到参赛名额。办案检察官多次对林某释法说理,最终使其如实交代罪行,自愿认罪认罚,并全额退赔了被害人经济损失。

赛事赞助商员工同样被骗

被告人利用被害人对熟人推荐的信任作案

“案件办理远没有结束。”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助理霍晨雪介绍。该院检察官在办案中发现,各社交平台存在大量曝光林某诈骗的帖子,林某极有可能在多地作案,经向公安机关确认,得知上海、辽宁两地移送的林某其他犯罪事实,其中还有马拉松赛事赞助商员工的报案记录。

2023年11月,林某自称是杭州马拉松赛事的招商负责人,通过其他赛事公司员工介绍,添加了无锡马拉松赛事赞助商员工吕先生的微信,并就产品推广业务进行往来。据吕先生的报案记录显示,2024年1月,林某谎称自己手中有多个马拉松赛事的参赛名额,可以卖给吕先生,吕先生随即给林某转账8.55万元为50个朋友购买参赛名额。转账后,吕先生多次催促,但林某始终推脱,未提供任何名额。

2024年3月,吕先生在网上发现众多网友对林某的曝光后,前往当地派出所报案。后该案与小敏等人被诈骗案并案处理。

“据林某供述,他从2020年起便以收取押金的方式给他人提供马拉松赛事参赛资格。最初,林某确实有获取参赛名额的渠道,发现收益可观后,便动起了歪心思,即便没有名额或只有一两个名额,也会对外宣称有十几个名额,以骗取报名押金。”霍晨雪进一步解释道,“林某的诈骗手段并不复杂,主要利用被害人对熟人推荐的信任。这些被害人大多像小敏和吕先生一样,经周围人介绍认识林某,因此没有怀疑林某的‘官方身份’,从而被骗。”

经查,2023年11月至2024年,林某虚构自己具有给他人办理马拉松配速员、进行耳机内测等资格,并虚构了报名需要缴纳押金的事实,骗取多名被害人11万余元。海淀区检察院经审查认为,林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骗取他人财物,数额巨大,其行为已构成诈骗罪。2024年8月,海淀区检察院依法以涉嫌诈骗罪对林某提起公诉。同年10月,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林某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2万元。

多人小额被骗难题如何解

查找其他被害人,尽可能收集更多证据材料

笔者注意到,有网友称,早在2018年,林某就以赛事工作人员名义在各地骗取报名费、各类押金、供应商费用等,并在2023年因经济纠纷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且被限制高消费。

为何行骗多年,林某却没有受到刑事处罚?孔鹤分析,一方面是许多被害人被骗金额小,且分散在多地、缺乏联动,在报案后往往因被骗金额小而达不到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另一方面,林某善于“钻空子”,将骗取小额钱财的行为伪装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之举,在骗局被拆穿后,他会作出退费等偿还损失的承诺,随后以“没钱”等理由拖欠。除此之外,许多被害人出于怕麻烦、仍然期待林某主动赔偿等心理,至今没有报案。多个因素导致林某身上虽然存在不少经济纠纷,但其中很少能被认定为构成诈骗罪。“直到14名大学生联合报案、共同举证,才使林某落网。”孔鹤说。

霍晨雪表示,这起案件也反映出被害人的维权困境。“我们建议,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和其他被害人共同报案,累计计算犯罪金额,尽可能收集、整理更多的报案材料,比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这些都有利于案件的立案与侦破。”霍晨雪说。

“办案机关要加强沟通、联动,形成合力。比如,检察机关可引导公安机关根据已报案被害人提供的线索,查找其他可能的被害人,全面做好取证工作。同时围绕诈骗手段、资金流向等关键点固定证据,明确电子数据(如聊天记录、转账凭证)、被害人陈述、证人证言等证据的收集规范,避免因证据不足导致无法立案。”孔鹤补充道。

该案同样给马拉松赛事主办方敲响了警钟。林某的违法行为很早便被曝光,但各地马拉松赛事主办方未及时发现或发现后未及时对林某作出实质性抵制,也未协助跑者报案,这使得林某能够持续行骗,直至案发。

“作为目前国内热门赛事类型,马拉松赛事主办方应承担更多的审查责任,不应放任骗局的扩大。”孔鹤说,对于广大跑者来说,警惕“内部名额”“押金退还”“免费装备”等话术是关键,不管是参加马拉松比赛活动还是其他兴趣圈,都不要轻信任何非官方渠道的资格、门票售卖等,必要时可向官方核实真假,谨防被骗。目前,多地马拉松赛事已要求实名制报名,明确禁止名额转让,并提醒跑者通过正规渠道报名。

作者:徐晴子 史少君  编辑:刘雨霏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