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检察网 > 头条 > 正文
[检察文化]江苏检察官为您讲述:那姗姗入梦的人... 满足自己对另一种生活的新奇感
2020-01-12 09:44:00  来源:江苏检察网

  《旧梦重温》

  明明已过冬至,夜晚的梦却老带着夏日的炎热,原来,最近这段时日经常梦到十一二岁时,一个人跑姥姥家的情景。

  姥姥家的村子与我家隔了五里地,翻过一个山头、过条不过两米宽的河便是。在那个大事二八大杠小事用两条腿出行的年代,去姥姥家自是多以走山路为主。山并不高,树也不多,倒是荆棘刺枣爬了半坡,几个泉眼咕咕汇了两池水塘,滋润着山坡上不多的十几亩农田。村小学坐落在山腰上,每每到了春秋两季,学校组织爬坡采菊摘枣之类的郊游活动,调皮如我,便会脱离大部队,悄悄往姥姥村子去了。

  姥姥去世十五年,已在外省扎根生活的我再未踏入老人村头半步。梦里的我还如少时般从山阴处抄小路蹦蹦跶跶地往姥姥家走去,路过小河,压着累累紫果的桑树枝坠入水中,掐一把吃了,蹚水过河时顺道洗把手。脚上的凉鞋还未干,村头场院上的柿子树和堆堆柴草垛便可见踪影。

  姥姥家住在村子最东头,门前墙边是个架着一排排小黄瓜、扁豆角的小菜园,菜园外头的小路上总有几只懒懒散散觅食的芦花鸡。而姥姥,要么拎着马扎坐在村头的磨盘处和磨豆浆的妇人拉家常,要么背着篓子和邻里几个岁数相当的老人下地挖野菜、拾庄稼。也不用去寻人,我拽着门把手蹬着门板借力爬几下,就能摸着老人放在门梁上的钥匙。打开门进了院子,一入眼便是坑墙的阴凉处支着两个盖着麻布头的簸箕,里面摊晾着煮黄豆,每年总有那么几次上姥姥家,晌饭后都是和老人坐在门槛上捡黄豆度过的,家里吃的豆酱便源自这里;靠东边的院墙处搭了个露天灶台,灶台边上是压水井,这是姥姥夏日里做饭的地方,锅里定温着早上没吃完的馒头或菜包。不过我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我更喜欢直奔正屋,那里有洗好的瓜果,还有小袋装的豆粉,两三根金锣,或者一包包熊毅武,这是老人知道我们会如此“打秋风”特地备下的。姥姥有五六个如我这般的外孙子女,子女孝敬她的补品美食多这样进了我们的肚皮。

  我晃荡着腿坐在里屋的炕沿上,边吃瓜果边看电视,磨磨蹭蹭地等着人。快晌午时姥姥回家做饭,看到这般场景便要问上几句,燕燕是下学了还是自己偷溜来的?中午要不要吃菜包子?看着眉宇间满是慈爱的老人,我张了张嘴,几欲开口却哽咽地出不了声。

  恍惚间被老公喊醒,一摸脸满是泪水。夜来幽梦忽还乡,再清晰的景色都不及那个姗姗入梦的人。我知道,自己思念地,不仅仅是年少的快乐,更多的是那个疼我爱我的老人,和曾经一起度过的那些美好时光。

  《三毛的撒哈拉》

  一直很喜欢三毛,喜欢她的独立、率性,喜欢她的纯真、善良,上学时但凡和三毛有关的书,总是会迫不及待买来一一拜读,《撒哈拉的故事》便是让我百看不厌,为之着迷的代表。

  学生时期读撒哈拉,单纯的只是通过三毛书中的文字窥视她的生活,借助她的笔触了解那些未曾体验、未曾经历的点滴,了解沙漠里许许多多的趣事,满足自己对另一种生活的新奇感。后来,再读撒哈拉,更多的是感动于她对生活的热情和勇敢,感动于她在寂寞的沙漠里依旧跳动的那颗热血灵动的心。

  游历过众多国家,见过高度文明,却因偶然翻阅杂志中见到的撒哈拉,便毅然而然、毫无保留将自己交给了一片陌生的大地,别人笑她傻,她却觉得“别人如何分析我,跟我本身是一点关系也没有的”,洒脱倔强,却又浪漫感性,这是撒哈拉故事的开端,也是三毛传奇生活的开端。

  延续三毛作品的一贯风格,《撒哈拉的故事》依旧沿用朴实简单、温柔细腻、轻松愉快的文字描写沙漠生活里的所见所闻,每个故事都能感受到她的自由、善良与包容。 撒哈拉沙漠的生活,正如想的那样艰苦,大荒漠、恶劣的天气、匮乏的物资、落后甚至迂腐的习惯等等,不论是哪一情形都实在谈不上适合居住,但是三毛竟在这里扎下了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原本不是生长在沙漠的自己,努力有声有色的生长。

  初到撒哈拉时,三毛也有过短暂的不适期,也曾哭过,受伤过,但是却在慢慢适应中将自己的热爱一直延续,物质匮乏便捡汽车外胎做坐垫,棺材木块做家具,垃圾堆里捡宝贝,坟场石头做艺术摆件,茶具、字画、书香、花草、音乐一个不少,在荒凉、简陋的大漠里,“白手起家”搭建起属于自己的王国,成为沙漠里令人交口称赞、纷纷羡慕的艺术住所。

  为了向丈夫荷西证明自己,说要暗暗爆发自己潜力的孩子气;偷偷亦或正大光明观察沙漠风俗习惯,比如如何洗澡的好奇心;用指甲油帮邻居补牙,在沙漠中学车,与交通警察斗智斗勇,从现代文明到沙漠生活回归原始劳动时的自我打气,“人,多几种生活的经验总是可贵的事”……物质的极度缺乏并未让三毛退缩,她眼里的生命,在荒僻落后而贫苦的地方,一样欣欣向荣的滋长。

  虽然他们生活在荒芜的沙漠,辛苦的谋生,也曾被病痛所折磨,但三毛眼前看到的尽是繁花似锦。虽然一路磕磕绊绊,却一如既往做自己所喜欢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从未途中丢失过自己。正如三毛自己说的那样,“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走这么一遭啊!”

  读一本书,经历一场别人的悲欢喜乐,感受文字后穿透过来的力量,《撒哈拉的故事》里的美与丑、善与恶、文明与封建,让我倍感珍惜所拥有的一切,以更多的热情去体验、去热爱,尊重、理解、包容每一个个体差异,也带给我面对挫折不气馁的勇气和乐观。

  《平凡与伟大》

  七堇年的作品《平生欢》中的题目“平生欢”,喻“素来交好”。不过这本书也有一种秋词似的凄凉和怅惘,没有严格的格律,没有太严谨的小说模式,倒是那些看似松散的,有着丝丝哀愁的语句随处可见,如一篇凄美的散文。

  说它平淡而忧伤,一是因为书里面的人物身份平淡无奇。书里没有什么大人物。一座江边的小城,城里一个兵工厂的子弟大院,很多家庭就在这里过了一代又一代。他们的身份基本没什么大富大贵,不是老师就是技师,不是售货员就是保育员,总之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群人,也因此对大院有一种最原始也最淳朴的感情。

  二是人物命运平淡无奇。和所有的老故事一样,老厂子里的故事大都是一家有事,八方知晓,所以,不论谁家发生什么事,都是先喧闹一阵子,然后生活重归于寂静。老厂子倒闭后,大院里的孩子们长大,各奔东西。于是,每一家都不断有故事发生,这些事也大多是平素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大院里家家户户的悲欢离合都是司空见惯的,即便如邱家孩子的走失被拐,即便如陈父打伤李平义而后跳楼自杀这样悲壮惨烈的事情,在作者笔下也变得淡然而冷硬,除了让人感伤人性的堕落和命运的无常外,还有对现实的无奈,因为那些事也很快被生活中的繁琐淹没。虽然每个人都曾试图反抗命运,但最终命运依然按自己的轨道运行,平淡到没有惊喜和意外。即便爱情纵使悲哀却是常态,这才是最大的平淡。

  三是结构处理方式平淡。这本书采用倒叙的方法,用放电影的方式一一回放各人的童年、青年、成年的各个时期的生活、苦痛、挣扎,可是,每个人的心里都有对大院的牵扯,剪不断,理还乱。作者没用小说惯常用的那种紧凑的写法紧密地写出各人的命运,而是用了较为跳跃的方式写出了各人在每个阶段的生活和成长。尤其在叙述过程中的冷静客观和似乎信手拈来的议论和抒情更让人有种人生随笔的感觉。

  或许正如她在书中所说的那样,人生本就是一条路,目的地也早已设好,所以弯路也好,大道也好,都是值得一走的。有些人与人的相识,不论是只是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存在,还是像花开花落那般淡漠平然,抑或是三生石上的旧相识,这些都不要紧。只要我们还记得,初见时彼此的微笑,就已然足够了

  在人生这条路上,我们总是会不经意间遇见很多人,互相陪伴走过一阵子,或嬉笑怒骂,或平静如水,无论如何,都庆幸,在那样不可复制的年岁里,我们遇见了彼此。

  就如弹簧遇见白杨,我说不上这段相遇是好是坏,青葱岁月,初尝爱恋,便不顾一切,为之疯狂,这颗名叫爱的种子,在弹簧的心里生根发芽然后漫天疯长,无法抑制。

  而白杨选择了陈臣,金童玉女般的组合,他们认真的爱着,认真的拥抱着,恍若全世界只有他们二人,这份爱就如堇年说的那样“有时候都不知道,到底是为爱而爱,还是为了这种反抗,为了一口气,才偏要这样爱。”

  这条路上,还有李平义,邱天,柔山,等等。

  作者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地写来,每个故事都极尽平淡,仿佛置身事外,带着淡漠的客观和对人生的无奈,字里行间却又能看出心中的隐痛。因为看得太多,想得太多,所以才有这种淡然吧。人生本来就没有“公平”两字!

  普通如你我就在社会的大河中挣扎,泅渡,能有幸一起走已是难得。但正像作者说的那样,伟大的人物都是相似的。平凡的人,各有各的平凡。但就是这种平凡的人才构成了这繁华灿烂的人生!

  在这歌舞升平的城市,我们丢掉我们的固执,我们的幼稚,变得世故、圆滑、现实。

  人生入戏,戏如人生,每个人都在各自的生活轨迹上行走,带着自己狼狈与无助,在命运的爪牙下,奋力的活着。

  生活就是这样子,不如诗。

作者:  编辑: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