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检察网 > 要闻 > 正文
我亲历的司改 | 张婧仪:人民群众获得感是衡量检察工作标尺
2017-08-18 09:08:00  来源:江苏省检察院

  作为检察人,我们的信念是什么?

  几年前,我曾读到一个很经典的小故事。故事里说有两个人一起到铁路公司工作,20年后,一个人成了公司总裁,而另一个人仍然是普通工人。同事好奇地问其中的原委,那位普通的工人感慨地说:“二十多年前,我只为每小时1.75美元的薪水而工作,而他却一直为这条铁路而工作。”

  故事很小,却耐人寻味,因为这样的故事可能随时发生在我们身边。

  如果是一个学生,他只为分数而学习,最多能够得到好的分数;但如果为了知识、为了未来而学,那他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识和感悟,而且还会得到更好的分数。作为一个公务员,如果只为晋升而奔波,或许会得到渴望的职位;但如果为了造福一方而倾尽全力,可能还会收获信任与尊重。

  这几年全国检察系统推行司法改革,自上而下,如火如荼。改革必然会触及利益,利益当前,人们怦然心动,有喜有忧。面对入额还是不入额,有的人内心深处那股检察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而有的人想的是入额能带来的薪酬和待遇。前者,胸怀理想、心存高远;后者,追求个人发展和自身利益,也无可厚非。

  但事实上,那些真正的人生赢家总是那些胸怀远大,不断追寻生命意义的人,他们不断超越自我,保持良好的心态,享受其中的乐趣。他们知道,利己,只能是谋生;利他,才能成就事业与人生。希望我们都能心存梦想、心有信念,这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守望正义

  价值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东西,它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我们的言行、工作和生活,尤其在我们面临重要选择的时候。

  我看过“隔壁公司”的一则新闻,叫做《判决书上的“法官诫勉语”》,文章里说的是上海一中院少年庭作出的判决书里,除了法庭判决,还多了一份“附录”——法官诫勉语。这是他们多年来,法官用心、用情去挽救失足青少年的“创新之举”,他们想告诉大家的是,审判并不是目的,通过审判实现“教育最大化”才是真正的目的。

  正因为司法者怀有深厚的平民情怀,一位法官才能几年如一日地把自己当做失足少年的父母、师友,每一封书信、每一次谈心,都是希望被判刑的少年多读好书、能做好人,不丧失对未来的信心。

  这是发人深省的。

  法律不是冷冰冰的工具或者公文,它所要追求的是公平、公正、为民的价值。每个案件背后,都有一个活生生、有人格和尊严的人。对于我们司法者来说,仅仅是模式化地简单办案、指控犯罪也许不难,但那种触及生命温度、浸润人性情感的执法方式,可能更容易被社会大众所接受和理解。

  正如我曾经参与的一起刑事附带民事申诉案件,那位老检察官耐心地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倾听、调解,最终使当事人息诉服判的时候,他笑着对身旁紧锁眉头的我说:“办案子讲究效率值得鼓励,但案子来了这里,我们就要解决问题……”。

  无论我们司法责任制改革多么深入地进行,无论检察官、检察院的“庄严感”多么的重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有更多的获得感,这始终是一把衡量检察工作的标尺。

  优秀的检察官既要有信念、又要有情怀,既要有能力、也要有智慧,要公正、为民、担当,这样人民群众才能更加敬重检察官、信任司法、敬畏法律。

  责任担当

  所以,最后我想跟大家说的是担当。

  在此之前,我想向大家介绍下自己,我是法理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毕业。在进单位之初,总是会有人问我,博士毕业为什么不留高校做研究?到检察院可惜了。

  对于这样的说法,我是疑惑的。因为在我的想法里,检察官的价值应该是无限的:秉持关怀、坚守正义,充当法律要义的传播者,对于打击贪腐、指控犯罪、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有着迫切的使命感和公益责任感。我是带着这样的憧憬和打算来从事这份工作的,在学校锻炼的是一种独立的思维,而在这里却可以体会到检察职业所承负的社会责任的重量。

  目前我在法律政策研究室工作,我们研究室主要从事的是理论调研和文稿起草。

  这份工作其实很神圣,正所谓“震天下者必震于声,导人心者必导于言”,魏文帝曹丕也说过:“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这份工作也很重要,重要之处在于我们服务的是领导决策、服务的是改革大局,我们要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参考,要切实发挥好参谋助手的作用。

  这份工作也很辛苦,要比学者更了解实际,要比一般同志更多些策论水平,还要比那些奋战在律政前沿的小伙伴们更耐得住清贫和寂寞。要不辞劳苦,加班加点。

  但是,我们从无怨言。因为我们收获了很多,不仅是那一篇篇报告,还有那一份份成绩。

  在刘军主任的带领下,我们起草的多份材料得到省、市多位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我们编辑的《南京检察》杂志连续六年荣获全市社科系统优秀会刊一等奖;我们的检察官协会在各类创先评比中多次荣获江苏省5A级先进单位、江苏省模范社团、“全国先进社科组织”等等最高荣誉。这些,是我们研究室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身处这样的团队,我备受鼓舞。

  对于我来说,这里就是我新的起点。我需要学习,身边也有很多我学习的榜样。

  很幸运,我的办公室就有这样一位有着近40年党龄的前辈,只树丰同志。大家所知道的是,他是我们《南京检察》杂志的美编,还是我们院的专职摄影。但是大家不知道的是,在20多年的从检生活中,他拍摄处理过数以万计的工作图片,设计制作过一百余期《南京检察》杂志。他力求完美,对每一张图片的处理,对每一期杂志的制作,都要求精益求精,力尽能及地做到完美无憾。

  他今年9月就要退休了,却还是我们办公室每天最早来、下班最晚走的那位,他热爱这份工作,并始终把组织交给他的这份工作,当成自己最重要的责任。其中,所倾注的那份热情和付出的那种努力,影响着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让我们知道专注做一件事,做到极致,不用在意得失,不用在意名利,平凡的岗位可以闪耀巨大的光芒。

  最后,我想引用黎巴嫩诗人纪伯伦那首著名的《先知》里面的话作为此文的结论感想:“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司法改革的大势已至,我们的未来已来。希望我们在民主与法治的道路上,能坚定选择,携手同行。(南京检察

作者:  编辑:靳静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