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检察网 > 要闻 > 正文
80年:惨痛历史不会忘记 珍爱和平矢志不渝
2017-12-13 08:46:00  来源:新华日报

  —— 写在第四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缅怀南京大屠杀的无辜死难者,缅怀所有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缅怀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献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

  ——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上的讲话

  时间荏苒,历史之河川流不息。

  2017年12月13日,第四个国家公祭日,也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80周年的冬日。

  80年前,南京。我们站立的这片土地,曾以无可名状的屈辱与惨痛遭受屠城之殇!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侵入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40多天灭绝人性的大屠杀,30万生灵惨遭杀戮,如果以秒来计算,平均每隔12秒钟就有一条人命消失!这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

  80年后,南京。我们站立的这片土地,古城与新城交相辉映,文明与活力相得益彰,发展与和谐同频共振,这个城市和人民曾饱受创伤、屈辱,如今在和谐发展中呈现出宁静、美好、安康、生机以及不变的友好与感恩。

  有国才有家,国家强盛则家园百姓安康。中华民族的崛起发展,无数次印证这样亘古不变的道理;发展并屹立于世界之林的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和平人士一起,捍卫全世界的和平与共同发展。

  让白骨可以入睡,让冤魂能够安眠,把屠刀化铸警钟,把逝名刻作史鉴,让孩童不再惊恐,让母亲不再泣叹,让战争远离人类,让和平洒满人间。

  80年,中国和南京的发展翻天覆地、日新月异;80年,中国和全世界的和平之志携手相连、永世不忘。

  今天,我们在此集聚、纪念。

  3年前的这天,首次举行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搀扶着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85岁的夏淑琴一同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

  古之以鼎记事,今之铸鼎铭史。这尊高1.65米、重2014公斤的三足圆形铜鼎永久设立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会广场上。“国行公祭,法立典章。铸兹宝鼎,祀我国殇。”16字铭文记叙了南京大屠杀史实和国家公祭日的设立。

  3年来,公祭鼎静默无言、岿然不动,与成千上万的中外参观者对视,诉说这段无可辩驳的历史以及全人类对和平永恒的追寻与捍卫。昭昭前事,惕惕后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我们用各种方式纪念。80年的时间轴里,有一些重要年份永远镌刻在历史长卷的扉页——

  1985年8月,在江东门集体屠杀和“万人坑”丛葬地遗址上建造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系列中最先开放的纪念馆。

  1994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遇难者57周年祭日,江苏省暨南京市社会各界人士在纪念馆举行悼念活动,全城拉响警报,放飞和平鸽。这一举动,不仅在历史上是第一次,在全国也是首创。

  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设定每年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中国首次以国家名义悼念大屠杀死难者。

  2015年10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南京大屠杀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表明南京大屠杀从中国记忆上升到世界记忆,成为全球共同的世界遗产,世界范围内人们对这段历史认知取得共识。

  2016年12月12日,江苏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在南京钟山宾馆黄埔厅举行仪式,向南京大屠杀期间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南京民众、记录日军暴行的国际友人,颁发“紫金草国际和平纪念章”,表达江苏人民对他们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畏义举的崇高敬意。感恩与铭记,献给1937年在国际安全区庇护中国25万难民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残暴行径的国际友人和义士!

  原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代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拉贝等6位国际友人获得沉甸甸的褒奖与敬意,他们的名字镌刻在人道主义义士的英名榜上世代传承。他们的后人远渡重洋来此替祖父辈接受来自中国的感恩与谢意,他们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紧紧拥抱在一起,安慰并致祝福,就像当年他们的祖父辈一样,发自肺腑、不分国界。

  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们中有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人。这是直面残暴时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无畏义举,这是不分国界爱的力量,这是人类黑暗史中伟大的人性光辉,更是点亮和平的正义之光。

  南京和中国人民没有、也永远不会忘记!

  岁月无言,一转眼,又到12月13日。

  3年前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走上公祭台,为国家公祭鼎揭幕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代表夏淑琴老人今年88岁,达观坚强、身体硬朗,她和她的“忘年交”——国际友人约翰·马吉之孙克里斯·马吉在这个冬季相遇。

  1937 年12月13日,夏淑琴一家祖孙9口人中7人惨遭日军杀害,时年8岁的夏淑琴在身中3刀后,因昏死过去而与4岁的妹妹幸免于难。当时南京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主席约翰·马吉用16毫米摄影机秘密拍摄下日军的残酷暴行,夏家的悲惨经历被用摄影机记录下来,并载入有关文献。80年后,约翰·马吉之孙克里斯·马吉追寻祖父足迹拍摄今日南京。

  南京沦陷前,约翰·马吉与儿子在中山陵前合影,今年10月,在中山陵前的同一地点,约翰·马吉之孙克里斯·马吉为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外孙女夏媛及其儿子拍照。

  拍摄中,他“看见”祖父,当年祖父冒着生命危险,用无私的爱战胜恐惧。他也“看见”并致敬和祖父一样伸出国际援助之手的人士,国际人道主义光芒照亮黑暗的人类浩劫;

  拍摄中,他“看见”巨变的南京、巨变的中国。克里斯·马吉不仅感喟于城市的发展活力,更温暖于人民的善良与感恩。这个城市保留着历史的遗存给后人参观:拉贝故居、南京安全区总部旧址……南京人对国际友人曾在黑暗历史中伸出的正义援手感念至今。“一座城市只有不忘历史,才能发展得更好。”

  南京,曾是殉难之城。

  人们无法忘记,80年前那个冬天,除了刺骨的寒冷,南京城上空笼罩的是无处不在的死亡与恐怖的气息。

  如果把之后一周的南京拍成纪录片,每一帧画面都惨绝人寰——1937年12月15日(日军占领第3天),已放下武器的中国军警人员3000余人被集体解赴汉中门外屠杀。解往鱼雷营的中国平民及已解除武装的中国军人9000余人被屠杀。又在宝塔桥一带屠杀3万余人。在中山北路防空壕附近枪杀200人;16日,位于南京安全区内的华侨招待所中躲避的难民5000余人被日军集体押往中山码头,机枪射杀后弃尸长江。又在四条巷屠杀400余人,在阴阳营屠杀100多人;17日,中国平民3000余人被日军押至煤炭港下游江边集体射杀。在放生寺、慈幼院避难的400余中国难民被集体射杀;18日夜,日军将拘囚于幕府山的男女老幼共57418人驱集到下关草鞋峡,用机枪扫射,以乱刀砍戮,事后将所有尸骸浇以煤油焚尸灭迹。大方巷难民区内日军射杀4000余人……

  一个个突破想象的兽行,一场人类的浩劫。1937年12月13日,《东京日日新闻》报道两名日本军官的“杀人竞赛”——日军第十六师团中岛部队两个少尉军官向井敏明和野田毅彼此相约“杀人竞赛”,商定在占领南京时,谁先杀满100人为胜者。他们从句容杀到汤山,因皆未满百,“竞赛”继续进行。12月10日中午,两人在紫金山下相遇,野田谓杀了105人,向井谓杀了106人,又重新比赛谁先杀满150名中国人。“百人斩”白纸黑字,永远钉在人类文明的耻辱柱上。

  暴行令人发指,罪行罄竹难书。据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查证:日军集体大屠杀28案,19万人,零散屠杀858案,15万人,中国军民被枪杀和活埋者达30万人。华裔作家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中写道:“如果南京的死难者能手牵手,那么这队行列可以从南京一直排到杭州,空间距离约为200英里;他们流出的血液重达1200吨;他们的尸体可以装满2500节火车车皮;如果将这些尸体一一叠起,可以达到74层楼房之高。”

  时间洗不去永存人们脑中的黑色记忆——

  “(日本兵)用机枪扫了两个钟头,又用汽油一浇放起火来。五六百人大都烧死,我的衣裳也着了火,赶紧脱去,站到屋里一水缸里。我趁天黑,从水缸里爬出来,藏到一户没人住的阁楼上,躲了三天。”幸存者袁世丰的口述证言,写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网站的“历史真相”栏目上。

  “亲爱的母亲:最后一次见到您的情形我到现在都无法忘却,您被日军的枪弹击中,后来便离我们而去。有时我在梦里还能依稀看到您的样子,醒来却发现枕边与被角早已湿透。”12月4日上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仇秀英又一次泣血家祭、泣诉暴行。

  何止12·13,又何止南京!东北、华北、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都经历了一场场浩劫。从“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正式宣布投降,侵华战争期间中国人民伤亡2100多万人,其中1000万人死亡,日军在中国大地上制造的屠杀惨案不胜其数。中央党史研究室历时11年,编成《抗日战争时期全国重大惨案》12册。以“一次性平民伤亡800人以上为限”收录的惨案,就多达173个!

  “国家公祭对死难者的对象和范围进行了确定: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同胞。”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原馆长、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副会长朱成山说,“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道德准则,是日军在侵华战争期间无数暴行中最突出、最有代表性的事例之一。”

  南京亦是和平之城。2016年,重点智库——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成立;2017年,南京成为全国首座、全球第169座“国际和平城市”。

  “我们不断打捞,打捞着历史真相,打捞着历史认知的良心。”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军说,“为建立记忆共同体,为人类永久的和平而努力。”

  这些年来,世界范围内爱好和平的人士,为推动历史真相的传播不断奔走耕耘,甚至付出毕生的心血。

  1997年,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写的《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一书在北美地区出版,这是第一本以美国大众为读者的有关日军二战中暴行的英文书籍。2004年11月9日,她被路人发现用手枪在加州洛斯盖多自杀于汽车内,年仅36岁。张纯如用一本《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二战浩劫》,打破了西方社会对南京大屠杀长达60年的沉默。在母亲张盈盈心中,“她不仅是一名作家,更是一名人权斗士。”

  今年10月2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议会经过辩论和投票,通过了华裔省议员黄素梅提出的将每年12月13日设立为安大略省“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的动议,今年12月13日当天将在学校、社区与省议会等不同场所举办多场纪念活动,让当地民众了解这一历史事件。这是西方国家中首个省议会通过有关设立“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动议的地区。

  日本友人松冈环从1988年至今,奔波于中日两国之间,她走访300多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和250多名侵华日军老兵。每年,她都会组织日本市民到南京来进行历史寻访,还通过召开证言会、和平集会等方式,向日本民众展示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连红通过对《拉贝日记》的研究,发掘出奥地利友人鲁佩特·哈茨救助南京难民的史实,并在奥地利、德国的档案机构搜集到珍贵史料。

  2016年10月22日,法国冈城,一场名为《共同见证:1937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展在这里的和平纪念馆揭幕,并持续到12月13日第三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展览用270余幅历史照片、50多件展品和视频资料向法国和欧洲观众讲述了南京大屠杀这场历史浩劫,推动欧洲社会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南京大屠杀史实。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南京与冈城,一个惨遭侵略者屠戮,一个被战火夷为平地,远隔万里的两座城市有着共通的记忆连接。这也使得展览受到法国当地民众的高度关注,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风华正茂的青年,前来参观的当地民众在观展后纷纷表示“震惊”。

  法国冈城和平纪念馆馆长格里马尔迪说:“南京大屠杀的史实不容否认。冈城和平纪念馆就是交给观众一把钥匙,让他们走进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以史为鉴,对二战中发生的暴行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认南京大屠杀惨案这一事实,历史不会答应,30万无辜死难者的亡灵不会答应,13亿中国人民不会答应,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与正义的人民都不会答应。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钟山花雨,千秋芬芳。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2014年12月13日,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公祭仪式上,77名中学生齐声诵读《和平宣言》。这座经历人类浩劫的古城,发出新时代的呼唤。

  “如果说一年中可以有一天给予一个城市,我要说:12月13日属于南京!”《和平宣言》作者、南京市著名诗人冯亦同说,创作中最想表达的是中国民众对战争的痛恶,对亡者的哀痛和对和平的期待。采用传统诗经体,就是要“展现东方智慧,祈福世界和平”。如果要把整篇宣言归于一个字,那就是“爱”:爱南京、爱中华、爱世界、爱和平。

  但是,爱从来不是“送人以桃李、报之以琼瑶”的简单交换。世人看到,1970年12月,西德总理维利·勃兰特访问波兰,在华沙犹太人隔离区纪念碑前下跪默哀。勃兰特的“华沙之跪”已过去近半个世纪,我们仍在等待——时至今日,日本右翼仍试图否认南京大屠杀的罪恶历史,闹剧频演。

  爱一旦缺位,恶之果招摇。2017年8月12日,第5个全球“慰安妇”纪念日前两天,中国大陆最后一个起诉日本政府的“慰安妇”、90岁的黄有良去世。14岁遭日军强暴,15岁被抓去慰安所,17岁以父亲去世名义回家后逃亡。抗战胜利后,她又遭受村民议论,丈夫打骂,孩子不理解……“这不是我的错啊,我是苦命的人!”等不来道歉,老人只能哭诉。

  和黄有良一样,在抗战期间被欺凌的中国妇女,共计20万左右。80年过去,幸存者的数字不断减少。如今,登记在册的大陆“慰安妇”,幸存者仅14人。“慰安妇”受害者诉讼日本政府,近20年至少九例诉讼,迄今无一胜诉。一位媒体人这样描述“慰安妇”的风烛残年:“她们老了。身体饱受摧残,世俗的嘲讽伴随左右,屈辱又通过子宫蔓延至儿孙两代,从未间断。”

  生灵涂炭,哀哉国殇;亘古浩劫,文明罹难;警钟长鸣,世人共勉。

  今天,我们在此纪念,是为了民族警醒。国家公祭就像高悬在中华民族头顶上的长鸣警钟,它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与人性本善并存的还有人性之恶。它让我们更加清醒地判断,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传统安全威胁和不确定性因素有增无减,战争威胁还未根本消除。

  今天,我们在此纪念,是为了寻找光明。因为即便回顾人类最黑暗的那段历史,我们也看到,冰冷的奥斯维辛有一份温暖的辛德勒的名单,南京浩劫中有约翰·拉贝,还有欧内斯特·福斯特、普卢默·米尔斯、刘易斯·斯迈斯、爱德华·施佩林、乔治·菲奇……我们铭记这些外国友人的名字,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创建了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拯救数十万中国难民免遭屠杀的命运。他们的勇敢,源于人类的良知、大爱与道义,良知在,光明在。

  今天,我们在此纪念,更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南京的痛苦是人类的痛苦,南京记忆就是世界记忆。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我们深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前提是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我们更知,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唯有正视历史,消弭仇恨,放下包袱,携手前行,才能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南京大屠杀,曾经的苦难没有击垮中国人民,反而使伟大的中华民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更加坚定地站了起来。在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国家综合实力跨越式提升的今天,中国人民并没有耽于现有成就的甜蜜,而是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将历史镌刻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间。因为,我们深知关于苦难的历史记忆,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沉痛,更是一种振奋和激励,它将唤醒我们对于和平的珍惜,激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伟力。

  “自古以来,和平就是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和平像阳光一样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有了阳光雨露,万物才能茁壮成长。有了和平稳定,人类才能更好实现自己的梦想。”3年前,首个国家公祭日仪式上,白鸽放飞,翱翔蓝天,习近平总书记这番坚定铿锵的话语如冬日暖阳,寄托的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景。

  存此一心,我们站在南京大屠杀发生地、在国家公祭日发出告愿:愿人类远离灾祸,愿家园安全温暖,愿世界和平永续。记者 沈峥嵘 王世停

作者:  编辑:拾冠之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