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检察网 > 要闻 > 正文
柳慧敏:从恣意青春到稳稳中年, 我为何依然坚守?
2019-07-21 11:18:00  来源:江苏检察在线

  27年前,梦想进入新闻系的我踏进法学院的大门,从此与法律结缘,与江苏检察紧紧相连,从恣意的青春到稳稳的中年,依然是最熟悉的宁海路73号,温暖又残酷。

  回望23年检察路,有过在北京街头穿着高跟鞋横穿马路赶追突然转身跑走证人的难忘瞬间,有案件进入困境,两天两夜辗转北京、大同,终于顺利取到证言带着嫌疑人回南京的不灭记忆,但更多的还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走在办案区、看守所、法庭,提审、阅卷、讨论、开庭,证据梳理单调枯燥,讯问询问有时疲惫难耐,可却依然坚守。

  为了什么?我一直在问自己这个问题。有句话说:当你习惯了一种生活,你就上了他的当。记得在秦城监狱与张越谈话,中间他情绪波动一度落泪,结束时又认真地询问我,能否再次见到。“6.19案件”庭审顺利结束,每个人都觉得松了一大口气,指导组成员兴奋地以法庭为背景拍照,那些熬过的夜、扔掉的稿早已忘记。可能是真的喜欢。只有思考过为什么要待在这,想明白了,才会更坚定地走下去。这就是初心。

  从进院初期的设立反贪局、捕诉分离,到反贪转隶,再到捕诉一体,包括时间较短的教育培训处,曾经奋战的部门都已变化,于个人而言只是岗位的变动,大了说,因形势任务发展变化,法律规定和检察职能调整而不断变迁,融入检察历史的长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把每个小我结合到历史的大背景中去考量,会发现不一样的个体价值。“你办的其实不是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北京检察院刘哲检察官的这句话曾在无数法律人的朋友圈刷屏,张军检察长在专题党课上也讲到,“我们办理的不是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每个人都深以为然,一项看似平常却又重要的工作,我们的日常对于当事人而言就是他们的全部。

  记得有一年在盐城的大法庭开庭间隙,被害人亲属对我说,“检察官你讲的真好,就是语速快了些”。我认真地点了头,接下来的庭审提醒自己放慢语速,认真阐述意见发表观点。后来只要开庭,我都会时刻提醒自己。陈一新秘书长在中央政法委党课上讲到:“解决人民群众最恨最怨最烦的问题,稳准狠打击震慑犯罪,解决好人民群众合法合理诉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正当权益”。落实到个人,把第一检察部的业务做精做细做实,按张军检察长说的,“办实事、求极致、解难题、保本色”,这就是我们的使命。

  4月份开始,工作职能调整,扫黑除恶成为我工作的重心。为了做好这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迎接督导,依法打击黑恶犯罪,把准法律政策界限,把好案件审核关,院领导带头,带领大家加班加点,各部门给予最大的支持最多的帮助,每个人都是无怨无悔的投入。深夜走在空无一人的街道,有时也会有无法排解的情绪,感到委屈也会默默流泪,家人也会问,天天去单位烦不烦。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直到不久前,有位基层院的同志微信给我:“柳主任,等这个案子结束,我想敬你一杯”。我笑了,想到那位年轻的女检察官认真的脸,想到她向省公安厅分管领导、专案组成员阐述整整11页补证意见的情形,毫不犹豫地回复“好”。也明白自己找到了答案。在那之前,我们素不相识,因为案件走到一起,无数次的沟通、探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日子过得飞快。也记得在准备某案庭审的大半个月里,徐州的一位同志说过,在案件里一起摸爬滚打过才能更深的认识一个人。

  我也在想,作为省检察院的业务部门,应该怎样做,才能真正得到基层的尊重和认可,让基层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我想,唯有专业、专心、专注,从初心、使命的高度出发,真正帮助和指导基层解决办案中的问题,扎扎实实办好人民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

  (作者系江苏省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

作者:  编辑:耿文静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