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要闻 > 正文
李海杰:从挑战中“突围”
2024-01-23 09:41:00  来源:江苏法治报

“工作中会面临各种挑战,但面对挑战的态度决定了是否能战胜挑战。感激一路走来的每一次挑战,锻造了我也成就了我。”在全国行政检察竞赛获得标兵后,李海杰这样说。

李海杰是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12年前,当他成为基层民行条线的一名新人,面对的第一大挑战竟然是无案可办,行政检察案件更是“千年等一回”。他从小案中寻找办案线索,办出了全国百件优秀行政检察类案,创新公益诉讼案件刑公同步办理的“诉前督改机制”。2023年5月,他在全国行政检察竞赛中脱颖而出,获得全国十佳业务标兵称号。

“笨”办法办出全国百件优秀类案

高淳区是南京最偏远、最小的院,院小案少成为想有所为的李海杰面对的难题。他没有等案上门,而是翻遍检察系统内之前录入的所有案件,寻找行政检察的线索。在本条线难有突破的情况下,他选择了看起来最“笨”的办法,扩大搜索范围。从其他条线已结的案件判决书中一件件梳理,对稍有价值的线索再调卷审查。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起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的案件引起了李海杰的注意。犯罪团伙伪造合同轮流注册申领企业执照与账户,并出售牟利,这些证照大多用于实施其他犯罪。而刑案只能追责个人,那些被出售的证照仍在黑市流通,这恰恰是行政检察的着力点。李海杰从犯罪团伙的个人信息入手,陆续排查出50余家虚假注册企业。监督数据是有了,但案件质效并未达到最优。他又将目光瞄准下游,将买卖的国家机关证件可能用于电信诈骗、网络赌博等关联犯罪的情况进行反查比对,又牵出1000多家遍布全国各地的类似企业。

李海杰将案件办理情况及时提请上级院开展专项监督,向外地有管辖权的检察机关移送线索,推动开发“非法倒卖对公账户监督模型”促进犯罪预防……该案入选当年全国百件优秀行政检察类案。

几条鱼案里“炼”出的创新机制

小案,仿佛是附着在小院身上的天然标签。但把小案如何办“大”、办“精”,是李海杰面临的又一个挑战。李海杰曾办过这样一起非法捕捞刑事附带公益诉讼案件。夫妻二人,在禁渔期间非法捕捞了21条鱼,他们是初犯且认罪认罚。这类小案通常适用刑事速裁程序一周便能办结,但附带公益诉讼部分后,却会拖较长时间才能办结,因为公益诉讼仅公告一个环节就要30天。而刑事无法与公益诉讼同步,法院要开庭两次,造成司法资源浪费。起诉后,高于损失本身的鉴定费也需要嫌疑人一并承担,增加了嫌疑人的负担。“此时摆在我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按现有程序办,虽然繁琐但不会出错;一条是自己主动去找新的答案。我选择后者,因为我知道不出错不等于对,更不等于好!”李海杰说。

既然这些小案适用刑事速裁程序,公益诉讼能否借鉴?起诉是否是维护公益的唯一路径?带着疑问李海杰跑遍了案管、刑检、渔政、法院、财政后,他办案的新思路逐渐明晰。“渔政在侦查阶段便可确定损失价值;移送审查起诉后,刑事讯问可以与公益诉讼询问同步进行,同时,引导嫌疑人在认罪认罚的基础上自愿认赔;庭审中,法官当庭确认认赔情节并据此采纳量刑建议,公益诉讼随刑事程序一并画下句点。”李海杰说,这样一来,办案期限从50多天缩短至10天,让惩治、公益修复、权益保障、资源节约、教育宣导等质效全部得以实现。

办案中李海杰还首创了《公益诉讼诉前告知书》《认赔具结书》,这一创新办案做法被江苏省检察院命名为“诉前督改机制”,并被省人大常委会出台的《关于加强检察公益诉讼工作的决定》所吸收。

第一次当“侦查兵”顺利完成任务

荣获全国标兵一周后,李海杰开启了援藏行程。到西藏自治区检察院的第三天,还在高反适应期的他被安排进自侦案件办案团队,成为一名“侦查兵”。

面对突如其来的业务跨界挑战,李海杰从刚开始的慌乱中镇定下来,作为一名援藏检察官,他告诫自己,要敢于尝试,不能放弃。拿到30多本案件卷宗后,他的第一个任务是5天内写出侦查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他静下心来,上最高检简答网学习补课,找案例反复研究,遇到疑难就电话本省的自侦同仁求教讨论,最终在反复修改了五六稿后,报告收获了领导与同仁的肯定。紧接着,他参与案件抓捕、讯问、调证、撰写向最高检的请示,连续奋战130多天后顺利侦查终结。这是从检12年来李海杰参与办理的侦查第一案,也是“两反”转隶后西藏自治区三级院查办渎职犯罪的第一案。

援藏结束前,李海杰作为代表在侦查工作推进会上做交流发言,掌声响起那一刻,他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12年,从检察小白成长为全国行政检察标兵,变的是年纪、是经历,不变的是直面挑战的勇气,任何时候勇敢踏出第一步,终会在转角处看到光明。

作者:雒呈瑞  编辑:夏禹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