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8月19日央视新闻报道,近期多个电商平台大量销售一种名为“儿童安全坐垫”的产品。与儿童安全座椅相比,安全坐垫外形小巧、价格低廉,许多商家声称其具备保护功能。但经检测,送检产品全都不符合标准。中国消费者协会也于8月18日发布消费提示:市场上所谓的儿童安全坐垫为非法制售产品,消费者要选择儿童安全座椅,拒绝儿童安全坐垫。
“坐垫”与“座椅”,一字之差、一词之别,安全性却差之千里。有报道公开了一段车辆碰撞测试视频:模拟碰撞时,儿童安全坐垫与儿童假人完全分离,束带断裂,儿童假人被直接甩出。相比之下,儿童安全座椅则能牢牢固定住儿童,有效缓冲撞击。这意味着,当真实的危险降临,这类被冠以“安全”之名的儿童坐垫,只会置儿童于致命危险之中。
宣称“坐垫”与“座椅”功能相同,正是商家精心编织的信息陷阱。儿童安全座椅受强制性国家标准与CCC认证约束,每一道生产工序都有严格监管;而所谓的安全坐垫,却游离于标准和监管之外,孰优孰劣不言自明。商家刻意混淆两者界限,利用不少家长对儿童安全座椅专业标准、产品结构的模糊认知,将未经强制认证、不符合安全标准的产品包装成“安全”专用产品进行推销——家长对安全产品的天然信任和认知不到位,已经成为商家赚取黑心利润的筹码。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更是对广告法中“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规定的公然违背。
当信息差出现了,危险到来也就是早晚的事儿。商家有意淡化“坐垫”与“座椅”之间的本质差异,诱导消费者误以为“有垫即安全”,干扰消费者的理性判断,更撤掉了儿童与危险之间的最后一道保护屏障。一旦车辆发生急刹、碰撞甚至翻滚,儿童很有可能因巨大惯性被抛出座外,后果不堪设想。
一句虚假宣传,被混淆功能的产品,威胁的却是无数儿童的人身安全。这就是虚假宣传挖下的危险“大坑”。固然,作为消费者的家长,在选择儿童安全用品方面要更为谨慎,但构筑保护儿童最稳固的“金钟罩”,需要的远远不止是家长的努力。
既然儿童安全坐垫已经被认定是非法制售产品,那么市面上就应该大力清理这些不合格产品。监管部门须对虚假宣传、销售儿童安全坐垫等非法行为露头就打、从严处罚,杜绝将信息差当“摇钱树”的违法行为,并加大典型案例曝光力度,以“零容忍”态度形成持续震慑;电商平台也要积极配合做好清理工作,建立常态化抽查巡检机制,及时切断此类非法制售产品的流通渠道。
每个儿童的出行之路,都需要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保障。而真正的安全,从来没有“平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