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大半辈子,每天都打这儿路过,才知道这桥原来是清代的文物,现在看着比之前精神多了。”近日,江苏省兴化市检察院在对古桥文物保护工作开展回访时,附近村民望着崭新的文物标识牌,眼里满是对古桥重焕生机的欣慰。此刻的古桥摆脱了杂草侵扰,露出的青石板在阳光下泛着光泽,新立的标识牌稳稳地立在桥头,黑底金字清晰地诉说着跨越百年的故事。
时光回溯至2025年4月1日,“益心为公”志愿者平台上一条线索称,兴化市某镇某村的一座古桥属于文物,却没有相关文物保护标识。
兴化市检察院循着线索,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经初查发现:这座建于清初的福星桥,2019年就被列入兴化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却石砖缝隙里长满杂草,桥体周身找不到任何标识,“文物身份”在岁月侵蚀中隐匿无踪。随后,检察官又对该镇另外两处同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桥梁展开延伸排查,发现古桥受损的情况并非孤例。
地处里下河腹地的兴化,因水而生、缘水而兴,形态各异的桥梁早已成为水乡人记忆深处难以割舍的乡愁,更是地域历史的鲜活见证。
“古桥是水乡的文化血脉,绝不能让它们在失管中褪色,在时光里断代。”综合研判后,检察机关认为兴化区域范围内桥梁文物可能存在普遍性保护漏洞,遂立即启动立案调查程序。
承办检察官首先从厘清“家底”入手,主动对接相关行政机关,细致梳理区域内桥梁文物的数量、分布及等级信息,并迅速对辖区内古桥保护现状展开专项排查。最终,经全面走访发现区域内10处桥梁文物中6处存在共性问题:标志性标识缺失导致文物“身份信息”不明;过往的修缮不当导致桥面覆盖水泥,文物风貌遭受破坏;部分桥梁主体被杂草侵蚀,暗藏一定安全隐患。
4月18日,兴化市检察院向行政机关制发检察建议,提出了明确的整改要求和方向,督促依法全面履行文物保护和安全监管职责。
收到检察建议后,行政机关迅速启动整改工作,科学制定整改方案,同时兼顾民生需求与文物保护。6月底,区域内三座缺失标识的古桥已全部安装上了崭新的文物标识牌;被水泥覆盖的桥梁完成保护性修缮,重新露出古朴的青砖原貌;两座被杂草侵蚀的桥体彻底清理根系,放置不当的标识牌也迁移至安全位置,所有风险隐患一一消除。此外,相关部门还对过往修缮流程全面回溯,建立起规范审批机制,从制度层面构建长效保护网,让古桥保护有章可循,有制可依。
整改过程中,兴化市检察院始终与行政部门保持同向发力,持续跟进监督,多次通过“回头看”、实地核查以及邀请文物专家评议等方式,确保每一项整改举措精准对标文物保护要求,让古桥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焕新。
7月15日,鉴于相关行政机关已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公共利益得到有效维护,兴化市检察院决定终结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