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检察官故事] 感受有“温度”的检察人 我的检察情缘
2016-09-17 00:00:00  来源:

[我的检察官故事] 感受有“温度”的检察人 我的检察情缘

 

  时光荏苒,从事检察工作一转眼已10年了。10年来,检察工作的点点滴滴,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温度”一词。这种温度,是大学校园里学富五车的教授们并没有刻意教过的平和谦抑,是无数厚厚的法律书中没有提及的人性关怀,是当初未曾想象到的检察人身上的温暖。

  2007年春天,我到控申科工作,有个年近70的上访老户老戴常来接待室。听前辈们说,他原来是人武部下属某物资贸易公司的法人代表,1997年因挪用资金犯罪被立案。2002年,我院以挪用资金犯罪情节轻微,所挪用资金购买房屋已退还原主管单位为由,对其作出不起诉决定。戴某对决定不服,先后至本院、苏州、省检察院申诉,三级院均维持了原不起诉决定,并做了大量息诉稳控工作。但他仍两次到高检院上访。期间,还多次向全国人大写信,要求人大督办此案。从法律层面上来说,对戴某的处理并无不当,但息访工作却成了难题,大家一直在努力想办法。

  八月的一个清晨,酷暑难挡。分管控申的周检和科长和带着我,决定去老戴家看看。我们到了他租住的不足20平米的小屋,老戴深感意外。没有电扇、更没有空调,甚至没有更多的地方可以落脚,周检毫不在意,在门口一张低矮、破旧的小板凳上坐下,亲切地和这家人拉起了家常。

  “老戴,你怎么在屋里烧煤炉?可不安全呀。”

  “煤气贵啊,厨房也是几户公用的。”

  “这房子租金多少,好像快拆迁了吧?”

  “是啊,正在发愁拆了去哪。这屋子虽然小了点,但是我们一家三口住,每月380元租金,再也找不到更便宜的住处了。”

  “儿子的病怎样了?多久去看一次医生?”

  “间歇性的精神病,十几年了,时好时坏,不能出去工作,我们老俩口也快70了,不知道以后谁来照顾他。”

  这一坐,便是半天。临走时,周检从自己口袋里掏出300元钱递给老戴。老戴推辞不过,眼圈有点红。

  汗水湿透了衣服,又临近中午,我满以为会回院里。没想到领导一路驱车径直去了民政局,详细询问了有关低保户的办理政策。接着又往房管局赶,了解廉租房政策和办理手续。我不敢大意,一一做好记录。这一圈下来,大家饥肠辘辘,早过了午餐的时间,只能在路边小店随便应付。

  之后的一段时间,戴某没来控申接待室,而院领导和同事们却一直在奔走。经过多方协调和向市委政法委、市政府请示汇报,2007年11月,由我院出面向市房管局申请租房一套,彻底解决了戴某一家的住房问题,又通过市民政局为其办理了低保,同时积极联系卫生局和医院,为其患有精神病的儿子免除了一部分治疗费用。戴某对我院所做的这些工作深表感激,向高检院要求撤回申诉。至此,一桩多年缠访案件得到了圆满解决。后来,每到逢年过节,控申科的老凌总要给老戴打个电话,问问近况,关怀备至。

  这件事,虽然前后经历破费周折,但让我看到了检察机关有责任、有担当的一面,让我感受到了严肃的法律背后那些有“温度”的检察人带给普通百姓的不一样的温暖。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常常让我感慨并深深感动,无论是唇枪舌剑的公诉人、还是奋战在反腐一线机警睿智的侦查员,他们身上,都因为“温度”而闪耀着司法人性关怀的光芒。

  我在控申科工作了近5年。每天跟着科长、同事们做好群众来访接待、处置、调解、记录等工作,平凡而琐碎,充实并快乐。我始终记得周检说的那句话——“普通老百姓也许一辈子就来检察院这么一次”,所以我小心翼翼、谨慎细致地把每一桩工作都尽力做好,努力不让群众的唯一一次因为我的疏忽或不当而留有遗憾。更重要的是,我也终于在前辈的谆谆教诲和耳濡目染中,慢慢养成了检察人的一颗“有温度”的心。(作者胡慧萍系江苏省常熟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官)

作者:  编辑:拾冠之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