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诗意文字讲述科学真谛 ——读《诗意的宇宙:蔷薇、时空与21世纪物理学》
2019-11-26 10:29: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中信出版集团

  枯燥似乎是很多文学家对宇宙从科研层面贴上的标签,而科学家对文学家们动不动就以物悲喜的情怀亦颇有微词。然而,宇宙存在过程中,抛去人为设定的领域和身份的外衣,当你在如水的夜色下仰望星空,当你沐浴于日月星辰之下,谁又能说宇宙真的无情呢。拆去桎梏思想的条条框框,《诗意的宇宙:蔷薇、时空与21世纪物理学》令人耳目一新,给我们呈现另一种混搭之美,将科学与诗意有机结合起来,着实令人惊喜。

  理性与感性的综合表达是本书特点之一。将理性的科学知识,辅以文学感性的故事自然写出,起到丰富内涵、扩大吸引读者群的妙用。第一章标题“真实的诗意”,副标题是“宇宙大爆炸”,可见这本书的定位——诗意的宇宙,作者想要写的是什么,怀着怎样的情感来写,不言而喻。开篇引用文学名家埃德加爱伦坡的诗,他把科学比作诗意的掠食者:为何觊觎诗人的心脏?秃鹫,你的羽翼不过是干瘪的真实。然后从一枝蔷薇说起,艺术家朋友问科学家,在研究蔷薇的时候,不是在破坏它的美吗?其实,研究蔷薇,不仅能体会艺术家所感受到的美,还可看到更深层次的美。也就是说,更准确的认识并不会抹煞花的美感,反倒会增添美感,使蔷薇愈发摄人心魄。书中既不乏科学的真实性,亦不乏故事的趣味性,打通科技与文学的壁垒,让读者可以轻松读懂,并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宇宙,可谓科技、文学、读者皆大欢喜。从宇宙大爆炸到以此为由头引发的一枝蔷薇的美丽与质地分解,纵观这方面的书籍,本书堪称破局之作,轻易融解了两个不同领域的界限,无限放大读者群,既有严谨的科学性,又以人物故事的插入增趣,不失为跨界之作。

  内容为王是本书的亮点。科学与美学似乎是一对矛盾,因此有人担心,“科学会把诗意的世界变得呆滞无趣——浮动的朝雾会被看作分子的布朗运动,人类会被解码成几页基因信息。”然而在《诗意的宇宙》一书中,科学与诗意并不相悖,各有其美,它让宇宙微波、量子、分子、质子、光子、暗物质等,一一生动现形。物理学一步步揭开微小如粒子、宏大如宇宙的谜,我们震惊于“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并非真相”。而《诗意的宇宙》便是带领我们一步步逐渐揭开宇宙神奇的面纱,将无数具有高度新奇性的未知一点点呈现出来,令读者为之雀跃。书中讲到“光是一种波,波是物质的振荡”“光是纯粹的能量。这些能量被封装在一个个称为光子的微小包裹里,而这些光子是没有质量的粒子”。至此,光的谜团,也没有解开。花絮还有,1922年,获得诺贝尔奖的爱因斯坦并没有亲自去领奖,彼时,他正乘船前往日本巡回演讲。书中还就“速度越快,时间就走得越慢,达到光速后,时间的指针就会停摆”作了阐述。对于光而言,时间是静止的。是不是很玄妙呢!本书中涉及的内容在意义上也有升华,不是就事论事,就物言物的单一。“即使事物一开始显得丑陋甚至令人厌恶,研究人员也能用敏锐的目光从中发掘出美。”人生何尝不是如此?

  该书结构严谨。从宇宙大爆炸写起,直到进化成最终的智人,说来几字,其间却是跨越了上百亿年的时光。本书从“真实的诗意,宇宙大爆炸;宇宙万有中的石球,宇宙微波背景辐射;驰骋于光线之上,相对论;拉普拉斯妖落败,不可预测性;一则侦探故事,量子纠缠;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吗,希格斯场;这到底是谁干的好事,暗物质和暗能量;时间如何消逝,熵增定律;视界之外,无限的宇宙;我们为何存在,生命的诞生和暴胀理论”等十个方面作为架构,为我们答疑解惑,告诉我们这个世界真实与否,什么是暗物质和暗能量,时间如何消逝,视界之外的无限宇宙,以及我们为何存在,充满玄妙,又令人向往,诗意与科学至此,达成一种别样的默契。

  有人赞誉《诗意的宇宙》这本书,说它从身边小物,体察宇宙大美。是的,它能跳出原本固定的物理学、社会学的圈子,用平俗的语言为科学概念注入生命,成为大众读物,原因不外乎将科学与生活接轨,注重调剂,缩短科学与文学的距离,感受文学科学的碰撞,放大眼界,突破领域固化思维和人为铺设的学科边界,当然,它也验证了“真知的道路是一架螺旋梯,而非康庄大道。有的人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转了一圈又一圈,看似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起点。但是显然,他已经登上了新高”,这才是真正做学问的态度。(张惠)

作者:张惠  编辑:绪研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