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从本真维度认识创新
2020-02-05 14:14: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新华出版社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怎样才能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支点,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真正让创新占据发展的中心呢?《为什么有的国家创新力强?》为我们深入理解“何为创新、何以创新、为何创新”,在全社会切实形成崇尚创新、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的创新氛围提供了新的视角。

  正确认识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何从本真维度认识“何为创新以及见到创新时如何识别它”,是深刻把握创新意涵的首要问题。《为什么有的国家创新力强?》一书试图回答和解决的正是这一重要问题。

  在作者看来,创新既有有形方面,也有无形方面。对特定技术的创新力的评估涉及客观和主观的评价,处理起来非常棘手。比如,以现代集装箱为例。作者指出现代集装箱从根本上改变了全球经济。它综合运用了20世纪和21世纪的技术进步成果,这一综合运用要求在结构、金属加工以及电脑软件方面开展大量的研发工作。

  当然,作者认为这样的现象并不是集装箱所独有的。在很多情况下,纵然是在技术专家之间,一些人认为的革命性创新,在其他人看来可能只是渐进性创新而已。有时候,一些重要的创新可能数年都得不到别人甚至其创造者的认可。像青霉素、织布机以及火箭推进系统都曾经被其发明者摒弃,几十年后才被别人重新发现。还有一些像超导体、磁炮理论、超音速航空旅行、赛格威等当时被称为革命性的创新,几十年后又面临失败。因此,认可与评价创新并不是简单明了的问题。

  在整个社会科学领域,尽管有关科学、技术和创新如何取得进步的研究,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文章和书籍出版,但是其基本概念却因不同领域不同学者而产生不同的处理方式。基于上述原因,作者对创新的定义、识别和测量方法作出了与过往研究不同的总结。在其看来,创新是发现、创造、发展新技术,或者让现有技术适应新用途或者新的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创新发生于一项发明的技术演化的全过程,它包括所有的技术变革。因为技术被看作是一种产品或过程,所以,创新就可以被看作是产品或是过程的发展。

  尽管作者探讨的创新仅限于技术进步,不包括学说、机构、政策和制度的进步或变革,但是从更宏观的视角看,人类发展进程中的科技进步,又何尝不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文化创新的实践结晶?

  何以创新

  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从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全局的方法论,到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的主攻方向,从实现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到以重大科技创新为引领,再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战略规划,我们党和国家始终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本书透视政策和制度维度,聚焦国家如何创新,从多角度给读者提供了有益启示。

  首先,作者认为对于力求提高国家创新力的政府而言,最明显的任务是创造和执行新科技领域的产权。经济学家阿罗提出,创造性活动需要生产高风险和高成本的科技知识。问题在于所有的知识都是“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也就是说,和人分享知识是很容易的(非竞争性),而阻止人们分享知识是不可能的(非排他性)。高风险、高成本的科技知识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很容易被旁观者以低成本和低风险效仿和传播。因此,政府必须规定科技知识产权,支持产权交易的市场。

  其次,新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往往需要漫长的试验→错误的过程,经受许多僵局。在作者看来,如果政策制定者在提高国家创新力过程中只支持一种形式的政府行动,则这种行动很可能就是增加研发支出。因此,研发补贴就成了传统上政府支持创新行动经典形式的第二大支柱。然而,历史上一些国家的研发支出远远低于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国家,但他们却并没有完全从技术前沿消失。同时,一些国家增加研发支出,也不一定能带来高水平的技术变革。显然,作为创新的非常重要的政策工具,研发支出也并不能完全解释国家的创新力。

  再次,作者提出需要从科技创新的第三大经典支柱——教育来进行探讨。作者援引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的经济民族主义理论指出,教育在决定国家生产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李斯特认为,教育与科学、发明和国家经济竞争力是紧密结合的。在作者看来,教育以三种方式促进创新:第一,接受过正式培训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是创新活动的直接来源;第二,即使工人不负责创造新技术,他们中的很多人仍需要科技教育来完成工作;第三,受过教育的消费者往往会促进技术变革。至此,从产权到研发补贴,再到教育,三大支柱的结合,越来越能够解释为什么有的国家创新力那么强。但是,事实上仍有相当多的科技绩效差异无法得到解释。

  最后,贸易政策也深刻影响着创新。本书指出,贸易带来了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及关于科技应用和销售的不同想法。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几个世纪以来,保护主义一直被认为是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比如,美国等国都在巨大的贸易壁垒支持下提高国家高科技竞争力。当然,影响国家创新力的因素很多,五大支柱是一个整体,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尽管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变,创造新产业、引领未来发展的科技储备还远远不够,产业还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军事、安全领域高技术方面同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应当说,这是我国这个经济大块头的“阿喀琉斯之踵”。把这一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这一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需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真正形成崇尚创新、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的干事创业氛围。

  (朱永刚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朱永刚  编辑:绪研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