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读书 > 书评 > 正文
因地制宜
2024-03-29 09:18: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因地制宜”出自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该书记载,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商议政事,询问怎样才能让国家强盛起来。伍子胥回答,要修筑好防御工事,将城墙筑得高大坚实,发展农业,把粮库充实起来。吴王表示认可,说道:“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意思是说,修筑城防,充实仓库,广积粮草,这些都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去做。

吴国地处东南,河湖纵横,水网密布,气候潮湿,时有水害。伍子胥根据吴国的自然地理条件,“相土尝水,象天法地”,设计建造起一座都城。外城周长47里,城内又筑小城,城中布局对应着天象的方位。都城设陆门水门各8个,城内开凿河道,加强运输,既保障充足的用水资源,又使地形便于防守,形成水陆并开的格局。吴王阖闾还在伍子胥的建议下在城中设置守备、积聚粮食、操练兵马、充实兵库。这种“因地制宜”的措施,果然很快就使吴国强盛起来。

宜,会意字。其古字形像砧板上放着两块肉的样子,本义是祭祀时供奉给祖先的菜肴。《诗经·鲁颂·閟宫》有“是飨是宜”,说的就是置办了一桌的酒肴,敬请诸神前来享用。合乎口味的佳肴又可引申为“合适”“适宜”之意,这是我们今天的常用义项。《诗经·大雅·假乐》有“宜民宜人”,这里的“宜”即适宜,意思是为政必须顺应百姓的心意。《说文》:“宜,所安也。”因为适宜,所以感到安定、满足。这里的“所安也”已并非“宜”字的本义,而是引申义了。

伍子胥在帮助吴王阖闾成就霸业的时候,运用了“因地制宜”的思想,就是充分地顺应大自然,根据环境的客观性,采取适宜自然、合乎规律的生产方式。这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适宜措施的方法,常常用于各个领域中。农民根据气候环境种植适合的作物,工人依据地理条件建造宜居的屋舍,企业立足本地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短短四字,为发展生产、开展工作指明了方法路径。

因地制宜,基础在一个“地”字。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是橘子,生长环境不一样,结出的果实就不同。这充分说明外部环境对事物的影响作用。要正确制定策略,首先要摸清楚当地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深入的调查研究。正如古人所言,“入山问樵、入水问渔”,只有善于向内行求教,在不断的交换比较反复中,才能摸清家底,掌握实情。

因地制宜既蕴含着中国人尊重规律的哲学智慧,也是对实事求是原则的具体运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如此,方能返璞归真,善作善成,切实造福于民。

因地制宜,关键在一个“因”字。因地制宜体现的是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蕴含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要求。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发展条件各不相同。因地制宜的关键就是立足当地的条件,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情况办事,选择真正适合本地区的发展道路。一刀切、一哄而上等做法,都是违背实事求是根本原则的。

因地制宜,落脚点在一个“宜”字。何谓“宜”?顺应规律,是“宜”;让群众感受到安定满足,更是“宜”。要用好“因地制宜”这一方法论,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工作导向,精准施策、循序渐进、久久为功,不断点亮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张艺瑶  编辑:王子钰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