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三餐,谷物始终陪伴我们。但恰如对待身边的水与空气,我们对谷物也仿佛已经熟视无睹。但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为什么最终成为人类主食的,不是水果或者肉类或者其他,而是谷物?
不妨来读《谷物的故事》。很少会有一本既理性又感性、既科普又趣味、既世界又中国、既现代又远古、既小众又流行的书籍,令人如此爱不释手、欲罢不能。
“谷”是“穀”的简体字,原是指有壳的粮食。像稻、稷、黍等外面都有一层壳,所以叫作穀。“穀”字的音,就是从“壳”来的。总之,谷物是指禾本科植物的种子——包括小麦、水稻、玉米、高粱、小米。谷物是这个星球上与人类相伴共生时间最为久远的食物。它们在提供能量的同时,总是带着安定、宽厚、丰足和温暖的意象,装点着那些日复一日的平淡……还有,中国人的年夜饭吃饺子,元宵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中华民族的节日几乎都与谷物息息相关。
首先来看坚果。坚果虽然富含能量,但油脂含量太高而且产量太低,并且不易采摘——所以,它们只能作为零食。其次来看蔬菜和水果。它们的含水量高达60%至90%,但缺少能量物质,且不宜长期储存——所以,它们只能作为副食来增加营养和口感。再来看肉类,牛肉、猪肉、鸡肉、鱼肉的含水量高达50%至80%,也不宜长期储存。还有土豆或红薯等块茎,依然因为水分多不易储存等因素被排除在主食之外。所以,谷物——富含高能量的淀粉,能够为远古人类奔跑提供能量;含水量仅14%,适宜长期储存不会腐烂;每年有固定的成熟季节,生长快且种子多,便于采摘。因此,几乎所有的国家都以谷物为主粮。
谷物同样影响了人类的文化,时至今日,我们仍把工作和谋生称作“饭碗”和“糊口”,程序员的绰号是“码农”,升职要感谢领导“栽培”,各行业倡导“深耕”,公益活动被称为“播撒爱的种子”,股市里“满仓”意味着大家有信心……
又如书中所言,请吃在中国被称为“饭局”,而不是“肉局”或“菜局”。可以说,谷物甚至谷物文化早已浸润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细节中,我们日用而不觉。
如果说,食物也是一部人类演化史的话,人类与谷物就是被命运撮合在一起的两个角色。
谷物的驯化始于一万年前。谷物的祖先是原野中随处可见的野草,它们经历过风霜雪雨的洗礼和无数次的生死迭代,才一步步走上人类的餐桌。谷物在欧亚大陆上的传播,帮助人类孕育出了城市、国家和文明。谷物的发展涉及五大洲的历史演变与社会变迁,融合物种、农耕、饮食、战争和经济等多方面,我们透过大量谷物知识,也能一窥人类绵延的历史。考古发现证实,世界上有四个谷物起源中心区,即西亚、非洲东北部、中国和中美洲,总体分布在北纬30度线上。原因是,北纬30度地区地貌多样,物种丰富,冬夏温差不是太大,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最适宜人类居住和植物生长。
谷物不仅是田野中的植物,更为地球上的人类提供了主要的食物,由此奠定了人类农业文明的基石。在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中,“科”字被释义为“从禾从斗。斗者,量也”,其寓意是“谷物测量之学问”。从这个意义上说,谷物是最早的科学研究对象,很多专业都发源于谷物。如,谷物驯化开启了生物学,土地丈量和谷物计量推动了数学发展,农具设计蕴含着力学原理,农时管理开启了天文学,谷物交易还开启了商品经济。
后来,气候变化导致农业衰落,大饥荒导致战乱,随后人口迁徙导致文明衰落,这也是古文明消失的重要原因。而华夏文明之所以能延续五千年,答案也许就藏在谷物里!主流观点认为,中国地处欧亚大陆东部,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是重要原因。而作者则认为,辽阔的黄土地和抗旱的小米,长江流域的水稻,以及精耕细作、勤俭节约的农耕文化,才使得中华民族显示出强大的生存韧性。
我国古代皇帝常把江山社稷挂在嘴边,“社”指土地神,“稷”指谷神。古代税收以粮食为主,宋朝之前的官员发放俸禄也常用谷物,以石计算。汉字中有133个字以“米”为偏旁,“精”字的本义就是指精选后的米,而后被升华为一种精神文化。我们国徽的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绕着一圈谷穗……这是因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99%的时间处于农耕社会,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已经嵌入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中。所以,谷物在中国具有特殊的符号意义。
纵观古代历史,并不是只有中国重视农业,事实上,中世纪的欧洲国家、北非国家和阿拉伯帝国都对面包进行了立法管控。无论是国王、王后、贵族还是苏丹,都视粮食为权力基础,出台控制面包尺寸的规定,小心翼翼地管控粮食,并限制粮食种植的区域。直到1835年,在英国,面包师仍是国家公职人员,每生产一个面包,国家都会支付一份工资。
公元前20年,罗马帝国皇帝恺撒·奥古斯都在罗马大道竖立了一座石碑,名为“金色里程碑”。每接近罗马边境一罗马里,就立一块小石碑。这些里程碑可同时用于计量距离、劳动力、时间和界定帝国的疆域,距离罗马的粮仓——中央广场金色里程碑越远,哨所的防御成本就越高。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罗马里程碑标示的并非与权力中心的距离,而是与帝国“五谷丰登”的粮食储存地的距离。
扼守黑海与地中海连接处的拜占庭——后来的君士坦丁堡,今天的伊斯坦布尔——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城邦,进而成为“新罗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贸易商将粮食从黑海和爱琴海运输至此,形成了一个储存着大量粮食的城市”。而英法两国之所以直接出兵介入千里之外的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担心俄国打垮奥斯曼土耳其后掌控君士坦丁堡这一黑海锁匙,将西欧国家进口罗马尼亚小麦的生命线握在手中。美国内战之后,成吨的美国小麦开始涌入大西洋,食品价格暴跌。这些廉价的进口粮食推动了德国和意大利的崛起、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这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俄国革命爆发的关键因素之一。
《人类简史》的作者赫拉利感慨地说,不是人类驯化了小麦,而是小麦征服了人类,主宰了世界的命运。斯科特·雷诺兹·尼尔森在《小麦战争》中,从公元前一万年娓娓道来,讲述了谷物重塑世界霸权的历程,透过历史档案,重现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乌克兰与俄罗斯帝国如何因谷物的运输与供给而兴盛,又如何因为美国廉价的小麦与全球化贸易遭遇挑战的历程。《小麦战争》只写到“一战”结束,但在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围绕小麦以及其他农产品发生的激烈竞争,一天都没有停歇。这些竞争,不只是商业故事,背后还有大国博弈的影子。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或许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物资完全自给,粮食的意义,显然不同于一般商品,是真正的国家命脉所在,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关注。
《黄帝内经》中有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认为五谷是养生的根本。“五谷丰登”这样寓意美好的成语,寄托着中国人对粮食丰收、农事顺利最质朴、真诚的愿望。民以食为天,国以粮为本。倘若没有谷物更新迭代,人类漫长的饮食历史又会暗淡多少?即使越来越多的人已经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生活越来越远,但谷物文化早已存在于人们心中,深植于文明发展的进程。
水稻起源于中国长江流域。在中国的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江西省万年县仙人洞遗址、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和龙游县荷花山遗址等地,都发现了超过一万年的水稻植硅体,证明水稻约在一万年前开始在长江中下游流域首先被栽培。水稻向东传入朝鲜和日本,向南传入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等地,形成了一个“水稻文化圈”。大约一万年前,新月沃地的人类先民开始驯化小麦,开启了农业文明。这个过程持续了两三千年,先民们把落粒小麦驯化成不落粒小麦,形成规模化种植,大大提高了收割效率,小麦的驯化真正完成。此后,小麦在欧亚大陆上广泛传播,往西传入欧洲,往东跨越东欧大平原、亚洲中部腹地,一路传至印度次大陆,但因地理阻隔等因素,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遭遇阻碍。直到汉代,灌溉技术成熟,小麦才广为种植。玉米原产于美洲,距今约九千年,今墨西哥南部的印第安人驯化玉米。大约四千年前,玉米遍布美洲大陆,成为人们的主食。美洲三大古文明——玛雅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和印加文明——都是靠玉米喂养的。16世纪初,欧洲人来到美洲殖民地,将美洲丰富的食物资源带回去,其中就包括玉米。16世纪中叶,玉米进入我国西南边陲,并向内陆传播,从而助推了人口爆炸……
这一粒粒不起眼的谷物,在它出现之前,人类祖先在荒野中游荡了整整七百万年,茹毛饮血,居无定所。直到一万年前,人类开启谷物驯化,才有了村镇、城市和国家,才有了职业分化,修建起金字塔和万里长城,写出了唐诗和宋词。过去一万年,地球人口数量激增上千倍,孕育出史无前例的文明——谷物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
“没有比粮食更强大的力量。”只有真正挨过饿的人才能够体会到粮食的珍贵,只有真正种粮食的人才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一颗顽强的谷物种子,在世界各处落地生根,从此生活有了万千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