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检察网 > 读书 > 要闻 > 正文
大国之治需大党之兴——读《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
2018-07-10 16:55: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1943年10月,曹火星于今北京市房山区堂上村抗日根据地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伴随着中国革命的成功唱遍了大江南北。图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纪念馆内英烈墙。

  金玲 摄

  林尚立著《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4月第1版)基于中国共产党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实践展开学术思考,对于中国共产党与现代国家成长之间的关系与互动进行理论把握。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初就担负起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历史使命。在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中,党的建设和国家建设是高度统一的。从救国、兴国到强国,始终贯彻着国家精神和家国情怀。

  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壮大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同步的

  实现大国之治,需要大党之兴。本书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现代国家在中国的成长而诞生的;而诞生之后的中国共产党,就承载起推动国家成长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长,为建设现代化国家提供了领导力量。中国共产党的成熟壮大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是同步的。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终结了旧中国饱受屈辱的历史,实现了主权独立和高度统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的历史使命。国家政权对社会的改造与建设,不仅要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走向社会主义,而且要改变中国社会的落后面貌迈向现代化。从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稳固国家政权、创建现代制度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自主建构中国国家制度的历史贡献。

  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国家从来都是历史的、具体的,没有超历史、抽象的国家。福山在他的《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认为,中国进行了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建设,西方形成相对定型的国家至少要比中国晚1000多年。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本质上是一个文明国家,其身份认同感源自作为文明国家的悠久历史。”中国古代制度文明向现代制度文明的转变过程,是一个艰难探索的历史过程。“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在中国大地上探寻适合自己的道路和办法。”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国家转型,既不能用西方的政治模式及其价值观念来改造中国,也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而是要植根于中国大地,从自身历史逻辑出发,坚守中华文明传承,适应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发展道路,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目标。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国家治理体系既是维护国家秩序的制度安排,也是激发社会活力的体制机制。马克思认为:“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国家治理的终极目标。现代国家的成长建立在社会整合的基础上。没有现代社会的产生,也就没有现代国家的建立。本书指出:“中国是一个多元一体的大国,制度的整合和组织的网络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形成必要的社会基本共识,那么这个社会的治理与发展就会遇到一系列的困难和挑战,其中所蕴含的风险也是不小的。”政党与社会是相互塑造的,要实现社会的有效治理,顺利推进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就必须遵循“党建社会,党建国家”的逻辑,完善和优化党整合社会的轴心与结构,实现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社会力量聚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创造新发展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在批判黑格尔理性主义国家观的基础上建构起历史唯物主义国家理论,认为国家是“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国家既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也具有明显的社会性,需要维护社会发展的基本秩序和履行一定的公共职能。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后,面临着如何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有效的国家治理体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同国家政权的关系等重大政治课题。本书指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决定了强大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强党是强国之本。”

  中国迈向现代国家是历史的必然。无论是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还是长期执政规律,最终都体现在现代国家建设规律上。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国家、怎样建设现代化国家,是在党带领人民治国理政历史进程中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党的十九大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分别通过党章修正案、宪法修正案,以党内根本法和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和国家指导思想与时俱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创造新发展,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新境界,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灵魂。

  按照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国家既有阶级统治职能,也有社会治理职能。只有正确处理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够把国家治理与社会治理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实现有效治理展现政治智慧、政治自信。“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变化,既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又不断构建新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体制变革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新时代国家建设的战略选择。国因法而治,因法而兴。法治是国家治理最可靠的基础。坚持依法执政、全面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基本原理,在借鉴吸收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法治实践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治国之道的历史经验。

  党的建设与国家建设具有内在一致性

  共产党执政是通过国家政权实现的。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来自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本书指出,“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直接掌握领导权,并在领导革命胜利的基础上,领导新的国家建设,掌握国家政权,成为执政党。”共产党执政是一个完整的政治过程,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治理理念是有机统一的。党的建设是国家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无论是治国理政、安邦定国,还是兴国强国,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同国家民族的命运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愿望,在秩序与发展的有机统一中保持了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强大领导力。林尚立在《当代中国政治:基础与发展》一书中说:“中国共产党要完成国家建设的历史使命,必须坚持党的主导地位,增强党的领导和推进现代化发展的能力;同时,为了完成这样的历史使命,党必须全面推进政治文明建设,让现代国家体系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发育成长,只有这样,以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为本质特征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得以真正的确立和发展。”

  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一环。现代国家建设的过程,是国家权力不断理性化的过程。实现对国家权力的科学管理是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马克思说,一切共同的规章都是以国家为中介的,都获得了政治形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重要思想,主要内涵是,坚持从严治权、依法治权,完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依法规范权力的运行,加强对权力的监督。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超越了国家与社会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模式,实现了国家、社会与执政党建设之间的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是对国家、社会与执政党关系问题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安邦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领导者,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提高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具有内在一致性。党的坚强领导决定了国家治理的正确方向和科学路径,党的执政目标与国家战略是高度一致的,国家治理水平是检验执政党能力水平的重要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政治优势,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过程,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带领中国人民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最集中体现。

  (作者丁国强系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

作者:  编辑:夏禹玮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