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读书 > 要闻 > 正文
开启经典之门
2020-01-14 10:53:00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华夏出版社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论历史的起源和目标》中把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称为世界历史的“轴心时代”,人类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的思想既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先贤巨大的创造力和影响力主要是通过生前的传道授业解惑和身后的图书典籍实现的,这些典籍都已经成为各个国家民族精神文化方面永恒的元典或曰经典。中华元典可谓是理解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枢纽。在这喧嚣的时代,由40位著名学者悉心创作的《经典之门》——续文脉、跨学科、接地气诠释经典,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化记忆。

  《经典之门》之缘起——诠释经典、贯通古今

  何为经典?“经典”一词由“经”和“典”两个概念结合而成。刘勰《文心雕龙情采》有言,“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即是以经与纬的关系来形容写文章时理与辞、情与采之间的关系。“经”与“典”合为“经典”一词,便是指可引以为准则和标准、样板的典籍、名著。

  阅读经典对于人的精神成长、灵魂塑造、人格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倡导阅读经典是社会与出版机构共同的价值取向。但是,随着大众阅读的普及,经典似乎距离广大读者越来越远,读者对于经典有“读不下去”的困惑,究其原因,一是中国的经典卷帙浩繁,《史记》有52万多字,《明史》已扩至280万字,二十四史共有3259卷,再加上《清史稿》536卷,这还不包括哲学、文学类的经典作品,数目繁多的经典使读者产生了选择的困难。二是经典作品本身的阅读障碍。如语言的佶屈聱牙、晦涩难懂。三是作品产生的时代离我们较远,读者对于经典的现代价值认识不够,对于什么是经典、经典告诉了我们什么、怎么阅读经典,没有一个相对完整的认知。

  为了破解这一横亘在广大读者心中的难题,华夏出版社新近推出了传统文化图书《经典之门》。本书是《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的导读简体字本,由饶宗颐先生担任名誉主编并作序,陈鼓应、陈耀南、吴震、康震、陈致、马彪、张伟国等四十位学者共同撰著。丛书包括《先秦诸子篇》《历史地理篇》《哲学宗教篇》《文学篇》四册,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的五十五种经典著作囊括其中。

  为什么要出版这套书?华夏出版社社长黄金山表示,“《经典之门》为我们阅读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提供了一个新的版本。中国历代文化经典是理解中国五千年历史的枢纽,是中华文化的根基。二十一世纪,我们进入新时代,我们更需要阅读先贤圣哲的经典著作,从中获得智慧和启发。华夏出版社秉承‘传播人道主义,弘扬华夏文化’的宗旨,自2018年10月引进《经典之门》以来,对其出版工作非常重视。在出版过程中我们遵循尊重作者创作思想、严把编校质量关的出版规范,经过半年多紧锣密鼓的编辑策划和加工,终于呈现给广大读者。本书对于温习发掘经典的活力,对于当前中国的文化自信、文化创新和建设大众精神家园具有独特的意义。”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经典之门》是阅读经典的入门之作,基本上将古代经典作品网罗其中。读完本书,可以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有一个总貌式的认识。可谓国学经典破门而入的钥匙,是进一步通往精深阅读的桥梁。“这是中国的文学,也是一种建筑的艺术,通过文字建构人类的心理。虽然文字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受重视的程度没有以前那么高,但是我们建构心灵的努力永远不会改变。”

  《经典之门》之大家——博取众家之长,勾连古今中外

  “科技发达、社会巨变的时代,如何不使人沦为物质的俘虏,如何走出价值观的迷阵,求索古人的智慧,应能收获不少有益启示。我们应推陈出新,与现代接轨,对前人保留在历史记忆中的生命点滴和宝贵经历的膏腴,给予新的诠释。这正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经典之门》为读者阅读中国古代经典著作提供了一个新的版本。本书是一种导读式的作品,逐章逐篇都是对中国古代经典作品做出深入的解读,书籍作者大多是在经典作品研究方面学有专精的学者,这些学者普遍具有国际视野,能够博取众家之长,勾连古今中外,广泛运用跨界思维,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人文与现代社会诸多领域融通。

  《经典之门》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温暖的文字中读出关怀,从思辨交流的过程中擦出思想的火花,从人性的光辉中享受精神的永恒。

  撷取几例: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陈鼓应在《庄子》导读《我读〈庄子〉的心路历程》一文中写道,尼采和庄子都是热爱生命的。尼采说:“世界如一座花园,展开在我的面前。”庄子则说:“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庄子善生善死的人生态度,忽然使我想起泰戈尔的诗句:“愿生时丽如夏花,死时美如秋叶。”不过,尼采和庄子属于两种不同的生命形态,尼釆不时地激发出“酒神精神”,庄子则宁静中映射着“日神精神”。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震在《传习录》导读《阳明学的传世经典》一文中提出,良知是唯一的“自家准则”。在德行的方法问题上,阳明学主张只要依此良知主体去做,并随时随地在事事物物上落实致良知的实践功夫,最终便可实现成德之理想——用儒家的说法,就是成圣成贤的道德理想人格之实现,用我们现在的说法,就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使自己过上一种好的道德生活。

  《荀子》导读《开出一个人文世界》一文中写道:生活怎样才有意义?就是在人世间,做人间的事,有朋友,有沟通,生活才有意义。在人世间有很多事可以做,可以从事科学、文学、哲学、宗教、艺术、体育、经济、烹饪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这就是人文世界的活动。有这些活动,就是有人文世界,生活才有意义。所以,人文世界才是真正的人间天堂。看荀学的意义,就要看荀学开展出的人文世界的意义。

  《人物志》导读《从管理学与哲学角度看〈人物志〉》一文中提到“二十世纪管理学人才辈出,但当中彼得杜拉克无疑是大师中的大师,影响之巨,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他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所有企业归根到底只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用人。所谓管理,一言以蔽之,就是一系列如何开发、如何选拔、如何配置、如何调动人力资源,以至获得最大产出的行为。”这个解读的优点,在于既能走入经典,又能找到经典与现代的结合点,能够找到经典的现代价值与意义。

  有人说,现在几乎人人都有一部智能手机,日新月异、奇妙无比,还读什么“经典”?对此,陈耀南认为,“中文”“中国”对我们来说,毕竟是水之有源、木之有本,谁可以、怎可以真的斩断?中华文化经典,不可不爱护、学习,不可不继承、推广!

  《经典之门》之评价——与古今天地、圣贤哲人沟通与对话的通道

  当前,在历史与传统文化出版领域“轻学术”思潮比较流行。一方面是大众阅读品位的提高使得非专业的戏说历史渐渐失去了空间,另一方面随着移动互联和碎片化阅读的兴起,一些浅阅读更适合在电子媒介终端呈现。同时,高深艰涩的学术著作始终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经典之门》成功避开了这两个极端,走学术研究大众化的“轻学术”路线,阅读距离适中,开辟了一块独特的出版空间。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一些著作和访谈中,不时谈到他对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一些预测和忧虑。从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汤因比认为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需要重新审视并践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对此,饶宗颐学术馆馆长李焯芬深表赞同,“汤因比预见了中华经典智慧对社会的价值。中华经典中有不少人生智慧,研习中华经典,可以补现代知识教育的不足,让我们除了现代专业知识之外,还具有人生智慧,懂得待人接物,事业上更成功,生活得更幸福快乐。中华经典智慧,无论是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抑或是对个人的成功和幸福,都具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对于《经典之门》一书,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认为,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的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祖先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今天仍然具有很深刻的影响。经典就是永恒,这是经典最根本的特征。中华民族的经典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形成这样一系列的著作。经典著作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理解中华文化核心基因的钥匙;在阅读和诠释的过程中,又往往具有新的时代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其泰指出,《经典之门》的作者对经典作品做了创造性的转化,“传统文化精华中蕴涵着宝贵的民族智慧,其中有许多超越时空、超越国度,能与当今时代需要相适应的永久价值。本书以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对中国文化经典进行阐释,是一项创造性转化的工作;导读赏析扼要浅白,切合当下,为广大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经典著作的大门。”

  诚如《经典之门》名誉主编饶宗颐所言:“现在是科技引领的时代,但人文科学更是重任在肩。当今时代,‘人’的学问比‘物’的学问更关键,也更费思量。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大与自贬都是不必要的。文化的复兴,没有‘自觉’‘自尊’‘自信’这三个基点立不住,没有‘求是’‘求真’‘求正’这三大历程上不去。二十一世纪是我们国家踏上‘文艺复兴’的新时代,中华文明再次展露了兴盛的端倪。我们既要放开心胸,也要反求诸己,才能在文化上有一番‘大作为’。”(本报记者 张思思)

作者:张思思  编辑:绪研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