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夹缝中
2017-09-22 09:34:00  来源:检察日报

  这个夏天行走贵阳的街巷坊间,无意中邂逅了几处贵阳的旧址、遗迹,从中体味出几丝历史的沧桑感。

  一处是《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旧址。在入住酒店对面的南国花锦购物中心与另一高楼大厦之间的夹缝——一个名叫慈善的小巷里。从巷子里,仅能看见铁灰色青砖对缝典雅平静的古老宅院外墙,一个暗红漆的侧门,门紧闭。门口边竖立着标明旧址的石碑。

  经查网络得知:分销处成立于1938年秋,为中共贵州省工委领导下负责党报发行的组织。《新华日报》当时在重庆出版,为避免国民党查禁和没收,报纸每天都由重庆至贵阳的长途客运汽车运来。由于藏于行李之中,从未脱期。《新华日报》读者绝大多数是地下党员和党所领导的读书会群众。分销处发行工作,由省工委派地下党员吴同尘、郎德服、陶祖铭等负责。1940年,“皖南事变”前夕,一些共产党人及进步人士相继被逮捕。党组织为了保存力量,决定结束《新华日报》贵阳分销处工作。

  真没有想到,自己能在喧嚣市井巷间的一处狭窄小巷里,与历史碰了个头。仔细想想,能在这个时代有个容身之地,哪怕狭窄逼仄,也是不容易的。

  一处是东山寺遗址。去拜访阳明祠,公交车下车处即看到一个白色的牌坊,上书“栖霞胜境”。路往坡上走,分两条。左边一条路走几步即见阳明祠,内含三组建筑群:扶风寺,建于清初;王阳明祠,建于清嘉庆;尹道真祠,建于民国。双祠一寺,依山随势,浑然一体。此山名螺丝山、扶风山。右边一条路需拐入东山公园公交站的侧边一条小巷内,才是抵达东山的。东山寺遗址石碑即在山脚边不远处。

  东山,又名栖霞岭,山势陡峭险峻,怪石嶙嶙,古木苍郁。历史上建有众多古建筑和摩崖石刻,经过历代扩建,形成一个较大的古建筑群。据文字可查的有小鲁亭、振衣亭、君山读书处、高会亭等20余处景点,构成昔日贵阳“栖霞望月”美景。

  此地不像甲秀楼那般著名,没有人头攒动之气象,十分幽静。倒是让我这种爱清静之人,足以珍惜,值得踏足。

  一处是北门遗址。临离开贵阳的那日午时,与一友四处找出租车准备吃午饭。匆忙从喷水池一带的地下通道走出时,蓦然撞见出口处的地铁修建围栏外有一矮墩墩的黑色石碑,呈书页翻开状,左页绘图,右页为文字说明。这就是贵阳老城的北门遗址。

  贵阳曾有九门四阁十四关之说。贵阳有句俗话:没有走遍“九门”“四阁”,讲不出“十八个狮子对面笑”“过桥不见桥”“过庙不见庙”这些所在,就不够称为老贵阳人。贵阳九门为:老东门、新东门、大南门、次南门、大西门、威清门、六广门、红边门、北门。四阁为:玉皇阁、灵官阁、皇经阁、文昌阁。

  随着历史的变迁,贵阳老城墙和“九门”已淹没在时光的尘埃之中,不复存在。“四阁”仅余文昌阁。北门为布德门,明代贵阳北门城楼的遗址正是今天喷水池的所在位置。于匆忙步履间,能撞见一段早已湮灭的历史遗址,唯有此碑安土敦仁的模样,默默无语蹲守历史的街角,让人无比感慨。

  红尘之中,在夏日的清风里,我偶然邂逅了这些无言之碑。它们是一座城市最好的见证人,甚至比博物馆更好。

  而在市井之间,于繁华喧嚣的日常场景之间,多么需要这样一些历史记录之物——简单朴拙的、占地不多小小的,甚至容易被人忽略与不屑一顾的旧址、遗迹。它们更接地气,更具历史现场感,更容易与百姓生活贴近,能够在我们的现实世界里突然给予我们一点历史的提示,展现一段历史的线索。

  有时候,我们只需要这样一点点的历史感,就能迅速在瞬间让我们爱上自己的历史,有历史的城市,有历史的民族,有历史的家国,有历史的前辈。

  这是多么可贵的瞬间,即使它们往往存身于历史的夹缝中,存身于这个世间物质与精神的夹缝中。

  (作者单位:四川省西昌铁路运输检察院)

作者:西雅  编辑:靳静  
集群头条
案件发布
新媒体
微信
微博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