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爱好文学的人来说,“高密”是一个明灯般的存在,因为《红高粱》,因为莫言。然而,痴长了半个世纪的我,竟然不知道它到底在山东的什么位置,更没见过一株长在地里的活高粱。因此,当我接到第23届检察文学笔会在高密举办的通知时,激动不已。
火车驶入山东省内,一路听到车厢喇叭里的报站,我的地理知识才算刷新。原来,作为一个由山东潍坊代管的县级市,高密处于潍坊市和青岛市的中间位置,距离青岛市区更近一些。抵达高密市区,以“红高粱”命名的酒庄、饭馆等随处可见。司机说,红高粱是高密的脸、高密的魂。
我急切地盯着窗外,想找到莫言笔下的鲜活红高粱。司机告诉我,出市区四十分钟车程,就是高密东北乡。
我知道,那是莫言的老家。听说早在2013年,他住过的老屋就已被辟为“莫言旧居”,不少写作者专程前往,摸摸门框,蹭蹭墙壁,以图沾点灵感和文气。我却好奇,是怎样的一方水土养育出了这位享誉世界的大作家。
终于,我与文友们一同坐上了前往东北乡的汽车。不一会儿,城市建筑渐渐退去,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成片的深红翻涌奔腾,如同燃烧的大海。这,就是电影里的红高粱了!
兴奋中,汽车在村前停下,一株株高粱亲切地立在我的面前。我细抚它,感觉与远观的大片之美完全不同。它的模样很像玉米,茎秆却更加直立坚挺,穗头也更加硕大粗粝,仿佛一根根高举的火炬。村头大嫂说,高粱皮实,好侍弄,庄稼人都爱种。我在百度搜索,得知高粱耐旱、耐贫瘠、耐盐碱,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高,籽实却可作食粮、酿酒等。晒干后的带穗高粱秆,还是很好的扫帚材料。
往村里稍走几步,便到了莫言旧居。低矮的土坯院墙、站进四五人便转不开身的房间、简陋的屋内陈设,无声讲述着主人的艰辛过往。
出生于普通农家的莫言,从小便被放养在乡野。在遮天蔽日的青纱帐里,他却听懂了万物的声音与情感。在夜晚的邻里闲谈、难得的集市喧闹中,他又听来了脚下土地的千古传奇。青年时代,被岁月发酵过的乡土情愫从他心中奔涌而出,化作一壶壶香气浓郁的文学佳酿。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创作的《红高粱》被搬上银幕,并斩获国际大奖。他也因此走上国际文坛,驰骋二十多年后,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家乡是莫言文学的底色,读过他的作品,再走进这片长满红高粱的土地,我忽然明白,他的每一个字,都如同这红高粱,朴素,沉实,温暖人心。
或许是莫言作品的影响力太过巨大,我原以为,高密就是一个主产高粱的农业地区,来后才获悉,这里的工业发展得也很不错,豪迈集团就是其中的代表。
位于高密市经济开发区的豪迈产业园,规模十分宏大。带领我们参观的集团员工、全国人大代表王钦峰介绍,三十年前,豪迈还只是一家濒临倒闭的乡镇企业,但颇具远见的企业负责人重视技术,鼓励创新,使企业不断实现跨越,现已成为全球轮胎模具龙头和高端机械装备领跑企业。
豪迈人推崇红高粱的昂扬向上,并将其熔铸为“勇于创新,持续超越”的企业精神。在此氛围中,员工人人思创新、谋创新。仅有初中学历的王钦峰,凭着对实践问题的深入思考和钻研,成功研发出全国首台轮胎模具专用电火花机床,获得国家专利证书,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豪迈人都说,高粱魂,是企业的制胜法宝,更是腾飞的驱动器。
红高粱是莫言的文学名片,而莫言曾有十年在检察日报社工作的经历。这段特殊履历,让他成为检察文化的开拓者和推动者,也让坚韧炽热的红高粱精神融入了检察人的血脉。
在高密,我还见到了一群眼里有光、行路有声的检察官。他们深耕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推动法院少年庭、检察院未检部门、地方关工委等多部门联合护未,全市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下降;他们精通数智赋能,开发的多个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让检察办案更便捷高效。
最让我“惊艳”的是,在这里,影响力案件的承办人、亮点工作的解读人,竟一水儿都是年轻面孔。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激情与蓬勃。他们发挥青年先锋作用,不仅成为高密,更成为整个潍坊检察的文化内核。
离开高密时,一场冷空气冻得我瑟瑟发抖,但我的心热乎乎的,那是高粱魂的萦绕和升腾。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人民检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