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要闻 > 正文
陈澄:戏痴情深不言休
2024-04-01 09:44:00  来源:检察日报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陈澄

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陈澄所在的江苏省淮剧团位于盐城市文化艺术中心内。这里前临繁华的商业街,背靠宁静的聚龙湖,颇有几分闹中取静、动静相宜的气度。此时的演出已经到了尾声,热闹与喧嚣一过,后台又变得整洁清静。这里的演员们就如同暂时空旷下来的剧场,以一种韬光养晦的姿态蛰伏于此,等待着下一次华灯齐放、高朋满座。

11岁登台,初尝演员苦与乐

陈澄出生在淮剧世家。父亲陈德林是淮剧“陈派”艺术创始人,以唱腔刚柔并济、温馨雅致见长。陈德林与妻子黄素萍在舞台上搭档了60多年,创作了数十部脍炙人口的名戏。在父母水袖飘拂的身影、婉转劲健的唱声中长大,学唱淮剧、爱上淮剧,对陈澄而言都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11岁的夏天,陈澄跟随父母到上海演出,机缘巧合下被编导看中,应邀参加了在徐汇剧院举行的“上海星期日广播演唱会”。当天,陈澄作为“老中青少”四代同堂中的少年代表,戴着红领巾与淮剧泰斗筱文艳、何叫天、马秀英、筱海红、陆少林等艺术大师同台献艺,演出了父母的代表作《赵五娘》中最经典的唱段《书房会》。整折戏共180句数板,如怨如诉,哀转凄切。年少的陈澄即使还不能完全领会戏本词意,却也将这180句唱得板准腔正、情绪丰沛。

那是陈澄初次登台,也是第一次尝到当演员的“苦”。那一个月里,陈澄接受着母亲的严格指导,不仅每天练功到深夜,为了保护嗓子,还断掉了所有甜食和冷饮。“小孩子到了上海,都特别期望吃到有名的光明牌大冰砖”,陈澄笑说,“这下吃不到了。”

不过比起苦,陈澄感受到更多的是“圆梦”的自豪。上世纪80年代,戏曲在上海盛极一时,那时电视尚未普及,演唱会后,除了在剧院观演的1000多名观众,很多戏迷也通过半导体收音机认识了这位天资卓越的小演员。

过了几年,陈澄又凭这一折《书房会》考入了盐城市戏剧学校。毕业后,陈澄被江苏省淮剧团挑中,在盐城扎下了根。

江苏省淮剧团人才济济,在前辈们的耀眼光环下,陈澄坐过冷板凳,当过许久幕后伴唱,也经历过角色被换的打击。“但我非常接受现实,我可以积极地去应对、消化,把这些挫折变成前进的动力。”陈澄说,“即使是伴唱,我也要做最好的伴唱!”

然而,对于陈澄和整个江苏省淮剧团来说,最大的挑战是滚滚向前的时代车轮。

进入9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流行文化兴起,许多地方戏曲日渐式微,江苏省淮剧团也未能幸免地冷清起来。2001年,陈澄和丈夫陈明矿决定将《书房会》带上文化部“全国地方戏曲精品折子戏展演暨青年演员大奖赛”的舞台。当时的江苏省淮剧团既拿不出丰厚的资金,也组不出像样的团队,甚至凑不齐一套完整的行头。但毕竟经过层层选拔才为淮剧争取到代表江苏出赛的资格,赛不能不比,戏也不能不唱。于是,陈澄录了一份伴奏带,向母亲借来一把道具琵琶、向父亲借来两套戏服,就这样“轻装上阵”,赶赴湖南长沙比赛了。

走台前,陈澄看着好些选手身边都跟着十几人的乐队、导师和队友,忽觉自己这边冷冷清清的两个人有点“可怜”。“没自信呀!”回想起这些,陈澄忍不住感慨。

但陈澄完全没想到,她在赛场上刚刚唱出头几句:“忽听伯喈一声请,廊檐下来了我孤孤单单、凄凄惨惨、怀抱琵琶、苦度半生的赵五娘……”呼吸吐纳平稳松弛,音色清澈细腻。掌声立刻翻涌而起,欢呼和叫好一浪接着一浪。这让台上的陈澄一时恍惚:难道我已经回到了上海,回到了盐城,回到了我们淮剧剧院吗?为什么湖南长沙这本该对淮剧相当陌生的城市,会给出如此热烈的反响?

那次比赛,陈澄技惊四座。而她的表演除了为她赢来了一座一等奖奖杯,还让她悟出了一个道理。

“人的耳朵都是一样的。”陈澄说,“只要你呈现出来的表演能够打动人心,你的剧种、你的唱段就能受到大家的喜爱。”

一出《祥林嫂》,收获满堂彩

2001年下半年,陈澄被借调到了父母所在的泰州市淮剧团。

“这里和省淮太不一样了。”令陈澄惊异的是,在戏曲行业普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泰州市淮剧团一直坚挺着,人心拧成一股绳,热情高涨。作为淮剧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泰州有着大量淮剧戏迷,每天演两三场戏都是常态。一到这里,陈澄如鱼得水,挑起了不少剧目的“大梁”,除了继续演绎《赵五娘》,她还接连参演了《马前泼水》《天要下雨娘要嫁》《牙痕记》等作品。一部又一部,一折又一折,在传统淮剧经典的浸润中,陈澄贪婪地吸收着每一个音符、每一句乐调,内心充盈而满足。

适逢第四届江苏省淮剧节在泰州举办,剧团决定创排新戏《祥林嫂》。

起初,这部由鲁迅名作改编的大戏由陈澄担纲女主角,这一决定并不被大多数人看好。“陈澄太洋气。”“太瘦。”“也太年轻。”搭眼一瞧,此时不到30岁的陈澄俨然一位爱打扮又爱赶时髦的城里姑娘,不沾一点儿旧社会山村底层妇女健硕质朴的气质。要从青年演到暮年,从勤快伶俐的少妇演到孤独凄惨的老妪,难度可想而知。但在陈澄的父亲陈德林眼中,这却是一个绝佳的机遇。“挑战越大越能让人看到你的进步,也越能让大家感受到你的创造力。”陈澄的父亲这样说。

接下了这一重任,陈澄开始认真研读鲁迅的小说《祝福》。越剧大师袁雪芬表演的越剧《祥林嫂》、电影艺术家白杨出演的电影《祝福》,凡是能找来的相关作品她都看,边看边细细琢磨,试着从这些表演和自己的思考中拈出一个更真实的“祥林嫂”。

“我为祥林嫂设计了三种声腔基调。”陈澄介绍,在上半场,她采用类似民族唱法的发声方式来表现年轻祥林嫂的真诚朴实;等祥林嫂步入中年,她便用更通俗的技巧削弱声腔中的个性,以凸显祥林嫂丧夫丧子后的木讷痴呆、魂不守舍;唱到最后一折《天问》,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手拿破竹竿臂挎破竹篮沿街乞讨,她又将美声元素融入老旦声腔,用更开阔、圆润、饱满的音域,大开大合地倾泻出问天问地却全无回音的绝望。

首演日,80岁高龄的袁雪芬亲临现场观演。“祥林嫂自幼生长在大山凹——”一句拉调,大幕拉开,满堂满座掌声骤起。《天问》演毕,唱得“中国第一个祥林嫂”袁雪芬热泪盈眶。

《祥林嫂》的大获成功,让陈澄攀登上了事业的第一座高峰。凭这部戏,她陆续获得了第十四届上海白玉兰戏剧主角奖和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并带着这些荣誉评上了江苏省淮剧团一级演员。

守护中华文化根脉 推动戏曲传承发展

陈澄连续当选第十三届、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作为代表履职以来,她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淮剧的保护和传承上。

在2018年的全国两会上,陈澄提出《关于进一步强化戏曲进校园的建议》。陈澄认为,淮剧和其他传统戏曲要传播,年轻的力量不容小觑,要持续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在师资力量、财政支持、创建展示平台等多方面更多地投入。此后,陈澄将建议付诸实践,亲自带着《祥林嫂》《小镇》等剧走访了各大校园,不仅现场演唱,也现场讲解、教学。寓教于乐中,在大批大中小学生心里种下了欣赏淮剧、热爱淮剧的种子。

疫情期间,陈澄引领剧团主动拥抱互联网,成为淮剧直播“第一人”。演唱名作名段、展示后台实况与排练现场,甚至开设线上讲座、与业余戏友线上联动……陈澄的直播内容既充实又丰富,逐渐收获了大量粉丝。结合自己的实践,陈澄提出《关于结合“云端”工程,为戏曲艺术努力前行搭建平台的建议》。“互联网既是观众拓宽观剧视野的渠道,也是各剧种戏曲工作者交流学习、共享共进的平台。”陈澄建议,戏曲工作者应当积极用好大数据云平台,拉近名家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创作出更多“以人民为中心”的优质作品。

今年是陈澄作为人大代表履职的第7年。除了为戏曲传承建言发声,围绕公众关切的社会热点问题,陈澄也积极建言献策。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陈澄带去了《关于增设大中小学自我生活管理课的建议》,为鼓励儿童和青少年培养生活自主意识和管理能力贡献力量。同时,在惩治网络暴力的问题上,陈澄持续发声,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打击网络暴力犯罪的力度,加强源头治理,净化网络环境,回应公众对公平正义的期待。

“我不光要带去淮剧人的精神面貌,更要带去大家关注的问题,做一名让大家信任的代表!”说话间,走廊深处的排练厅里,练戏声又一次咿咿呀呀地响起。

作者:乔静容 周心怡 王颖  编辑:王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