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我的工资终于到账了,要不是你们帮忙,我都不知道这工资还能不能要回来!”小可(化名)红着眼眶,有些激动地将到账信息递给检察官看。这一幕,发生在江苏省溧阳市检察院的调解室内,而背后,是一段曲折却温暖的维权故事。
初入职场遇“薪”愁
大学毕业不久的小可,怀揣着对主播行业的憧憬,通过网络平台应聘到一家饰品公司担任主播。然而,初入职场的她因琐事与公司负责人产生争执,矛盾逐渐升级。一次激烈的争吵后,情绪崩溃的小可选择了报警。虽然在民警的调解下缓和了矛盾,但她清楚自己已无法再继续在此工作,于是选择离职。但令小可没想到的是,公司以各种理由拖欠她部分工资,更棘手的是,入职时双方并未签订劳动合同。
没有书面凭证,工资还能要回来吗?此时的小可,不仅面临经济上的困境,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工作碰壁的她,着手准备研究生考试,时间紧迫,而讨薪的难题又让她焦虑不已。走投无路之际,她向检察机关发出了求助。
认定劳务关系破困局
小可表示,她只知道直播间的名字叫“如意坊”(化名),并不清楚“如意坊”与其应聘的饰品公司是什么关系。由于没有签过书面合同,之前的工资都是公司负责人个人微信转账,能不能构成劳动关系、用工主体是谁,小可也不太确定,所以想申请检察机关提供维权支持。
经初步审查,溧阳市检察院受理了小可的申请。经查,小可工作的网络平台直播间“如意坊”,其商家主体信息公示资料中营业执照所载经营主体就是该饰品公司。双方虽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小可作为主播,其工作内容是该饰品公司的业务组成部分,工作地点与该饰品公司工商登记住所地一致,直播时间也是由饰品公司严格安排。小可提交的微信聊天记录也能证明,此前的工资一直由该饰品公司法定代表人直接发放,可以确认小可与该饰品公司之间存在劳务关系。
暖心开导促成和解
在案件办理过程中,检察官了解到小可正在准备研究生考试。他们深知,在经历了求职挫折、讨薪无助后,面对巨大的备考压力,小可的经济、时间、情绪都比较紧张。于是,检察官主动与小可沟通,耐心倾听她的委屈与焦虑,用温暖的话语、贴心的安慰开导她,帮助她缓解紧张情绪。“别担心,我们一定帮你解决问题,你就安心准备考试!”检察官的承诺,让小可悬着的心渐渐安定下来。
为了帮助小可尽快拿到工资,降低维权成本,检察官积极组织调解。面对公司的推诿和不配合,检察官多次上门,向公司负责人释法说理,普及未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劳动者工资的法律后果,劝导该公司妥善解决问题。在检察官不懈努力下,公司负责人终于认识到自身错误,向检察官表达了和解的意愿。
2025年6月17日,在检察官的见证下,该公司一次性支付了拖欠小可的工资和提成。当小可拿到工资的那一刻,积压已久的情绪终于释放,她激动地向检察官道谢。带着这份温暖与安心,她得以全身心投入到备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