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常熟市检察院“虞检书社”。

2024年12月,江苏省常熟市检察院干警在“虞检书社”就一起侵犯商业秘密案进行讨论。
一方静室里,木质书架上整齐陈列着法学典籍与文史著作,墙上挂着山水画卷与法治格言,淡淡墨香萦绕其间,尽显典雅沉静。这是位于江苏省常熟市检察院的“虞检书社”,这里不仅是法律典籍与前沿理论的汇聚地,更是集业务研讨、专题学习与经验传承于一体的实体化平台。
“虞检书社”的诞生源于一场品牌建设的深耕。2020年底,该院着手打造“虞城美好检察行”特色品牌,希望搭建一个把常熟历史文脉与当下法治实践连起来的载体,“虞检书社”由此应运而生。
“虞检”二字颇具内涵,常熟古称虞城,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吴文化发祥地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常熟的虞山琴派、藏书传统与先贤精神,共同构成检察文化建设的精神源泉。
书社内陈设古朴雅致,江南文化的匠心融入每一处设计。“吴地文化专区”收录了常熟历史、文学、艺术相关典籍,尽显地方文脉。墙上虞山、尚湖的写意画与法治格言相互映衬,巧妙营造“文以载道、书画映法”的独特氛围。
“要让‘虞检书社’成为以文化人、以文育检、以文致远的平台,让干警在传统文化里浸润,把公正司法的根基扎得更牢。”该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邓樱这样定义书社的价值。碰上疑难复杂案件,“虞检书社”就成了干警们破题的首选地。
今年7月,一场业务研讨会在书社开场。“能否认定犯罪嫌疑人构成危险驾驶罪,关键在两点:犯罪嫌疑人赖某知不知道自己撞了车以后逃逸?是不是故意二次饮酒逃避责任?现有证据是否足以定罪?我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检察官刘雪生抛出这一系列问题,同时说明案情波折——赖某最初供认了挪车肇事、二次饮酒,起诉阶段却改口称“不知道出了事故”。
“现场监控视频显示,发生事故时有强烈撞击声,赖某当时有明显停顿动作。”办理过多起危险驾驶案的检察官徐琴瑟率先发言。“公安机关当时并未告知赖某撞击了他人车辆,但其却主动向朋友提及车辆相撞,并问能否‘摆平’,这些行为很异常。”“赖某首次笔录作有罪供述,现在翻供没有合理理由。”近两个小时的“头脑风暴”中,检察干警从多维度反复推敲、辩驳论证,最终认为赖某明知事故发生,为逃避法律追究而二次饮酒,涉嫌危险驾驶罪。
个案攻坚的背后,是“虞检书社”对系统性知识更新的持续发力。每季度的“常检小课堂”紧扣办案痛点,为干警集体“充电”:新型网络犯罪频发,邀请网安专家讲解侦查技巧;公益诉讼取证难,开展现场勘查实操培训。“这里没有层级隔阂,只有对办案的较真;没有单一视角,只有思想的碰撞。书社为我们提供了‘充电’平台,让我们把案子办得更扎实、更专业。”参与研讨的干警说。
“以后我们师徒二人就并肩作战了。”9月初,“青蓝结对”签约仪式在“虞检书社”举行,10对师徒互赠书籍。“虞检书社”不仅是“青蓝结对”的启航地,更是师徒传帮带的有效载体。在书社,人们经常能看到师徒一起翻阅法律书籍、剖析案例、拆解办案环节,并定期复盘得失,在思想的碰撞中实现经验的传授。
干警徐佳帆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中迅速成长。2024年底刚转岗的他,面对庞杂的案件信息感到无从下手,制定的取证方案也不够周全。结对师傅曹倩带着他“泡”在书社,翻阅公益诉讼案例汇编和办案指引,从如何筛选线索到制定取证方案,再到把握与行政机关的沟通技巧,在师傅的悉心指导与书社浓厚学习氛围的熏陶下,徐佳帆进步显著,很快在业务竞赛中斩获佳绩。
今年9月,该院研发的“噪声污染防治公益诉讼监督模型”入选《全国检察机关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汇编》一书,该模型的研发灵感正源自在书社举办的“破解公益诉讼噪声污染线索发现难”主题研讨。干警提出人工筛查效率低的问题,多次思想碰撞后,最终确定了以大数据整合投诉信息、企业噪声排污许可及监管处罚数据的建模思路。
此类创新实践在该院屡见不鲜。在“知识产权综合保护”主题研讨中,干警们围绕商业秘密领域侵权难题建言献策,推动建立融合保护机制,办理的相关案件入选最高检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依托书社传帮带成长起来的检察干警,先后有5人获评省级以上荣誉,7人入选江苏省检察机关人才库。
“‘虞检书社’不仅是干警成长的‘见证者’,更是检察工作提质增效的‘助推器’。”该院党组书记、代检察长苏云姝表示,“我们将继续以研讨破解办案难题、以课堂补齐知识短板、以传承培育检察新人,让办理的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与时间的检验,让每一名检察干警都能在履职中成长、在担当中成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