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苏省淮安经开区检察院依托“法学名师进检察”活动,推动检察机关与高校在检察办案、实务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努力实现检察实践与法学教育同频共振、协同共进、双向奔赴,助力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搭建专家资源库,引入智力支持,赋能高质效办案。建立专家资源库。细致梳理近年来法学专家参与案例指导、案件办理反馈情况,探索建立系统化、动态化的专家资源库,按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领域划分模块,标注专家擅长类型,推动专家资源与办案需求的精准对接。广泛开展交流。持续加强与高校、法学研究机构的沟通联系,尤其是针对数字经济犯罪、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等新兴领域,广泛邀请不同专业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法学名师参与检察活动,提升专业水平。强化专业指导。针对重大复杂案件,组建“专家顾问团”,通过提前介入案件研讨、参与证据审查、提供法律适用论证等方式,为办案决策提供专业支撑。2023年以来,共邀请30余名法学专家参与案例研讨、案件听证等工作,产生9件省级以上典型案例。
创新双向研究模式,推动成果转化,赋能高水平调研。立足检察实务调研工作已有成效,通过构建“理论课题+案例分析”双向合作模式,深度挖掘该院案例资源,加强检校合作,大力开展“类案研究”,推动课题申报、论文获奖发表“质”和“量”的双提升。2023年以来,共立项4个省级课题并结题,立项10个市级课题,有3个课题获良好等次,一名干警被评为全市检察机关调研条线业务专家。
强化理论指导,立足现有专家库资源和沟通机制,加强与院校法学专家的沟通交流,针对性提升干警法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升检察实务研究水平,检察实务研究走在全市检察系统前列。2023年以来,全院干警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12篇,其中法学知名期刊4篇;省级以上法学年会论文获奖18篇。
深度合作融合,主动与高校法学专家合作研究调研课题,将法学专家的法学理论思想与实际检察案例资源相融合,实现调研成果质量的提升。与1名法学院教师合作撰写的调研文章被国家级刊物采用,与2名法学专家合作的升级检察院理论研究课题结题。
构建常态合作机制,深化人才共育,赋能高标准育才。2024年,淮安经开区检察院与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达成检校共建协议,构建“检校合作”平台,通过强化与专家的长效联动,将专家资源从“办案辅助”延伸至“能力建设”领域,全面提升检察队伍的专业素养。强化良性互动。聘请南师大中北学院教授担任“专家教官”,深度参与检察业务培训、司法解释研讨、典型案例评选等工作,定期举办检察实务前沿专题研讨班,同时积极选派资深检察官前往高校,深度参与案例教学、论文指导等工作,全面提升检察干警理论水平。联合培养培训,互建“实践基地”,联合举办检察理论与实务研讨会3次,积极探索构建检校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深度推进共融共促,实现共建共赢目标。2024年以来,1名干警在全省控申业务竞赛中荣获业务能手称号,1名干警被聘担任市人大常委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咨询专家,3名干警入选首批14名全市检察业务专家库,4名干警入选全省检察人才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