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专题 > “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江苏检察实践”成果展示 > 典型案例 > 司法为民典型案例 > 正文
督促治理城市高架道路噪声行政公益诉讼案
2025-07-30 10:45:00  来源: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

一、基本案情

江苏省南通市A大道高架快速路于2013年8月建成通车,全长12.9公里,限速80公里,双向6车道设置。截至2023年4月,日通行车流量增至6万辆次,是当地城市路网重要组成部分。自2019年以来,该高架路沿线两侧新建7个商品房小区,临街建筑物均为三层以上住宅,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声环境功能区划分技术规范》(GB/T15190-2014)的规定,应执行4a类声环境功能区环境噪声限值(夜间噪声限值55dB(A))要求。经多次检测,沿线居民小区夜间环境噪声平均值60.6dB(A),噪声污染长期存在,严重影响新建小区居民生活。

二、履职过程

2023年3月下旬,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南通开发区院)接到“益心为公”志愿者反映的A大道高架快速路开发区段噪声扰民的问题线索。经审查,决定于4月6日立案。该院办案人员实地勘验、调阅城市规划方案、询问沿线居民,查明2019年以来A大道高架快速路开发区段沿线西侧陆续建成7家商品房小区,建筑物与高架快速路最近距离不足50米,且道路车流量大,机动车正常行驶产生振动、摩擦等自然噪声,部分非法改装车在夜间还产生轰鸣、疾驶、鸣笛等人为噪声。经对沿线小区进行噪声检测,均确认夜间声环境质量超标,存在噪声污染。

因噪声治理专业性较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且明确污染防治责任主体尚需区分是“先路后房”或“先房后路”问题,检察机关决定公开听证。2023年4月16日,南通开发区院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召开听证会,并邀请环保领域专家学者对噪声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噪声的特征、控制方法及防治责任主体进行评估论证。专家认为,噪声具有局部性、瞬时性和多发性的特点,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将对人体的听觉系统、神经系统产生不可逆的损伤。开发商作为经验优势一方,在住房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毗邻快速路新建居民住宅可能会对业主造成的噪声污染问题,应使建筑物与道路间隔一定距离,并采取降噪减振措施。当然也不能忽视近年来车流量增多、道路使用年限增长、人为噪声违法问题等引起交通环境重大变化。听证员形成一致意见认为道路噪声问题严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建议交通、生态环境、交警等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开展道路噪声治理。

4月27日,南通开发区院向该区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发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行对房地产开发经营者落实减振、降噪措施的监管职责,减轻高架道路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同时牵头生态环境、公安交警等5家单位组织召开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磋商会,共商治理之策,就规范城市空间布局、防噪声距离划定、道路维修养护、重点路段噪声排放监测、改装车辆监管等溯源治理工作达成共识。

收到建议后,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积极整改,联合生态环境、交通运输、交警等部门制定《A大道高架噪声污染综合治理方案》,运行环境噪声智能监测平台,部署沿线5个噪声监测点位,实现噪声动态监测;督促6家开发商落实降噪费用,推进3000余米隔音声屏障工程建设。该部门于6月9日复函称尚有1家开发商未落实噪声防治费用,有关工作仍在推进中。检察机关跟进调查,发现开发商南通某置业有限公司对治理方案中要求履行的义务不持异议,但因资金筹集等原因,500米道路声屏障设施未按期建设,临街住户声环境持续受到侵害。

为确保受损公益及时得到修复,南通开发区院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多次参与会商,提出由行政机关代为履行污染防治措施,另行向房地产企业追偿的建议获采纳。2023年7月,在南通开发区院的积极推动下,属地管委会拨付资金140万元,由住建主管部门选定施工单位用于500米高架道路声屏障设施建设,并向房地产企业开展后续追偿,检察机关积极支持起诉,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以固定资产代偿方式承担最终责任。

2023年9月,南通开发区院邀请志愿者共同对高架道路沿线居民进行回访,均反馈居住声环境得到改善,同时该院持续关注沿线多个监测点位两个月内数据,确认夜间平均噪声处于55dB(A)以下。2023年10月30日,南通开发区院作出终结审查决定。

三、典型意义

一是定分止争,助力司法规则的示范引领。交通运输噪声污染来源多样、类型交织、成因复杂,责任认定难、污染治理难,成为群众反映强烈的操心事烦心事。本案中,南通开发区院通过公益诉讼,依法查明“先有路”“后有房”的噪声污染防治责任主体,综合运用公开听证、磋商、检察建议等手段,督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南通开发区院推动行政机关先代为履行,推进噪声污染防治进度,并同步支持行政机关开展后续追偿,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二是化解矛盾,促进社会治理的效能提升。本案中,南通开发区院办案团队围绕群众急难愁盼,以专业的法律知识、缜密的思维能力、细致的工作态度,充分展示了检察公益诉讼在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办案过程中,通过不断释放司法温度,有效化解了道路沿线群众长达三年的噪声扰民信访问题,群众为此专门写信以表达感谢。

三是守正创新,注重传递正确的价值导向。本案中,南通开发区院借助专家学者的专业力量,广邀有识之士参与办案,有效促进了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参与,激发了公众的正义感和责任感,为公益诉讼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2024年4月,本案获评最高检发布的检察公益诉讼助力噪声污染治理典型案例,案件相关宣传被央视《今日说法》及《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等高层级媒体报道,《道路先修成、住房后建成,交通噪声咋治理》获评2024年度“江苏检察好新闻”二等奖,该案做法也为其他检察机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推动了公益诉讼工作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南通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检察院提供)

作者:  编辑: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