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案情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首,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市虎丘区镇湖街道是苏绣的主要发源地,有上千年的刺绣历史,镇湖2万多居住人口中拥有近8000名苏绣从业者,年产值近10亿元。随着苏绣产业化进程加快,苏绣交易市场良莠不齐,“山寨”仿品横行,知识产权纠纷频发,对绣娘创作、企业经营、产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阻碍了国家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社会公共利益受到侵害。
二、履职过程
苏州市虎丘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虎丘区检察院)在走访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时,多名代表委员提出近年来苏绣交易市场存在质量差、价格乱、宣传低俗化等乱象,希望检察机关推动治理。虎丘区检察院于2022年4月18日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
经调查发现,部分线下商户和电商、直播商家虚假夸大宣传,用机绣冒充手工绣,粗劣的质量和低廉的价格冲击了苏绣的正常市场交易秩序,挤占压缩了苏绣的生存空间,不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
2022年4月24日,虎丘区检察院向苏州市虎丘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虎丘区市监局)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其对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以及低俗广告、歪曲苏绣文化内涵的不法行为进行查处,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虎丘区市监局收到检察建议书后高度重视,对辖区内机绣冒充手工绣、生产不符合苏绣国家标准的行为加大查处力度,完善苏绣侵权行为投诉举报机制,警告、约谈相关商户9次,调解绣娘间交易纠纷5起;加强与各涉网业务部门的协作,对500余户刺绣工艺品经营户的网店、直播店铺开展靶向性网络监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公平有序的交易环境。
2022年5月26日,虎丘区检察院向镇湖刺绣协会发出社会治理检察建议,就苏绣著作权侵权与被侵权风险均较高、苏绣商标防御体系受挑战等方面进行风险提示。检察建议发出后,镇湖刺绣协会高度重视,鼓励苏绣创作者开展版权登记,总结苏绣的惯常设计,做好专利维权预警,筑牢商标防御“城墙”,先后帮助协会成员申请注册商标27件、发明专利20件、外观设计专利近百件,并推动升级苏绣版权交易平台。
虎丘区检察院还在镇湖绣品街建立“苏绣检察服务中心”,研发上线“苏绣E检通”微信小程序,牵头协调区行政机关和行业协会共同制定《关于促进镇湖苏绣行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实现传统文化保护资源共享、优势叠加。2023年4月,虎丘区检察院就调研发现的苏绣保护面临的难点、堵点问题,向区委政法委专题汇报。区委政法委牵头在虎丘区检察院“苏绣检察服务中心”有序运转、成效良好的基础上,将其升级为全区“苏绣品牌法治保障中心”,形成“5+N”工作机制(5包括:区委政法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区公安分局、区市场监管局,N包括镇湖街道、区文旅局、区妇联、刺绣协会等)。虎丘区检察院聘请多名苏绣非遗传承人担任“益心为公”专家志愿者,针对志愿者反映的苏绣直播新业态中的问题,联合镇湖刺绣协会发布《苏绣行业合规经营倡议书》,加强苏绣产业新业态治理,提升行业合规自律水平。
三、典型意义
1.检察机关应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检察机关对于损害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损害地方特色品牌建设和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等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公益受损问题,通过公益诉讼履职,回应社会关切、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2.检察机关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保护工作应注重诉源治理。对于办案中发现的非遗传统文化保护中源头性、苗头性、系统性问题,检察机关要深入调研相关产业实际发展需求,注重诉源治理,通过公益诉讼、社会治理检察建议等多种方式,构建非遗保护联动机制,形成“主管部门+行业协会+非遗传承人+公益诉讼检察”的保护新模式,促进相关制度和工作机制完善,深度挖掘非遗文化多元丰富的人文、产业、公益价值,营造非遗保护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推动非遗系统性保护和治理能力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