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新闻
放大镜
江苏检察网 > 专题 > “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江苏检察实践”成果展示 > 文化活动 > 文化活动(二) > 正文
淮安区院丨学总理强担当 特色活动激活传承新动能
2025-08-05 11:15:00  来源:淮安市淮安区人民检察院

“周恩来,这是一个光荣的名字、不朽的名字。每当我们提起这个名字就感到很温暖、很自豪。”作为周总理家乡检察院,淮安区检察院深刻领悟六个“杰出楷模”的核心内涵,深入开展多种特色文化活动,引领全体检察干警践行周总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质。

深挖红色文化,创作独具特色的文化作品。深入挖掘淮安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以周总理1921年入党誓言为题集体创作《我们的主义不会改变》诗作,弘扬“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理想信念,获评最高检新媒体大赛特别奖。

全体干警演绎原创诗作《我们的主义不会改变》

进一步提升干警理论研习的行动自觉,常态化开展“论道”法研社活动,造浓学习氛围。创建“大道至检”自媒体公众号,为青年干警分享工作感悟、心得体会提供平台。邀请周恩来侄女周秉德与干警一起讲述《人民总理的人民观》,获得全省红色故事大赛一等奖。

把周总理无形的精神品质融入有形的文化建设中,与检察出版社拍摄形象宣传片《大道至检》获得平安中国优秀奖、平安江苏一等奖,因地制宜建设“大道至检”文化园,打造五关路、不染亭、一品台等特色文化区域,在耳濡目染中引导干警“严于律己、清正廉洁”。

开展特色党建,全面激发干警队伍生机活力。搭建“红●薪”党建会客厅,大力培育、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激发干警争先创优热情。邀请第四届江苏省报告文学奖金奖获得者余涛等恩来精神研究专家、党史专家走进“红●薪”党建会客厅,开设《人民总理的人民观》等课程,并由获得国家级荣誉的2名干警轮流主持对话,在互动中浸润心灵,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

2021年国庆客籍干警走进周恩来纪念馆

开展纪念周总理诞辰123周年系列活动,组织干警创作“我送总理三行诗”,参加“千名党员共唱一首歌”快闪录制活动,被新华日报、学习强国等介绍;组织全院检察人员分批次走进周恩来纪念馆、车桥战役纪念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学习英烈事迹,重温入党誓词,坚定理想信念。活动后,2名干警即向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该院迅速发展5名入党积极分子。

举办“比站位、比能力、比奉献、比廉洁”系列大讨论,干警撰写主题征文、参加座谈研讨,探讨检察人心中“英模”标准,提炼总结“全力争第一,坚持创唯一”淮安区检察院精神。同时,在办公楼内部分楼层悬挂周恩来总理“六个杰出楷模”版面,引导干警每日“三省”,筑牢检察初心使命。针对该院青年干警较多特点,“一把手”逐一谈心谈话,并向27名青年干警赠送党史读本,“量身定制”人生寄语,鼓励快速成长成才。

促进工作融合,文化品牌推动检察业务发展。立足保护淮安区“伟人故里”“运河之都”“历史名城”“美食之都”四张名片,精心打造“城益满淮”检察公益诉讼保护基地。

基地坐落于2500多年历史的河下古镇,致力于传承好、保护好、利用好古城文化,为文旅高质效发展贡献“检察智慧”。基地内展示了河下古镇的文化脉络,包括淮剧、泥艺、十番锣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展示近两年来淮安的重大考古发现,分别是新路遗址、庆城门遗址。2024年以来,基地接待上级部门、兄弟单位参观40余次,接待群众参观500余人次。

淮安区人大常委会调研“城益满淮”检察公益诉讼保护基地

该院以基地为载体,建立《检察建议与人大建议衔接转化机制》,通过“人大+检察”监督,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办理整治里运河137艘住家船、推动古末口博物馆无障碍措施建设、新安小学旧址保护、青莲岗文化遗址保护等一系列典型案件,人大与检察协同监督的吴承恩墓保护案获评2024年全国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典型案例。

作者:  编辑:王子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