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检察事业发展的精神纽带与内生动力。近年来,淮安市检察机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打造“至淮则安”检察文化品牌为抓手,以弘扬恩来精神为内核,系统推进理论宣讲、品牌塑造、典型引领、传播创新等重点任务,为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强化思想引领,厚植检察文化“根与魂”。坚持把政治建设与文化建设深度融合,以红色基因滋养忠诚品格,以法治实践淬炼文化内涵,推动检察文化建设从“活动式开展”向“系统化培育”升级。聚焦红色传承,筑牢政治忠诚根基。紧扣“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恩来精神”主题,举办政法片红色故事宣讲大赛,组织创作《人民总理的人民观》《我们的主义不会改变》等诗歌、宣讲作品,提升检察人员政治理论素养,向社会传递检察队伍绝对忠诚的政治底色。其中《人民总理的人民观》在全省检察机关红色故事宣讲大赛中荣获一等奖,《我们的主义不会改变》因深刻融合恩来精神与检察初心引发广泛共鸣。
深化典型培育,激发队伍奋进“源动力”。坚持“典型是最生动的正能量,案例是最鲜活的法治教科书”,通过“挖掘先进典型、讲好办案故事、拓展传播矩阵”,构建“身边人引领、身边事育人、全社会共鸣”的文化传播格局。树牢标杆示范,凝聚队伍奋进共识。以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李思雪同志为宣传重点,制定系统化宣传推介方案,争取市委政法委下发《关于在全市政法系统开展向李思雪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在市文化馆举办“守望正义向光而行”李思雪先进事迹报告会,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参加,全程视频直播,联合主流媒体开展专题报道、人物专访、短视频传播,并在检察内网、“两微一端”开设“先进典型风采”“淮检之星”“检察人的一天”等专栏常态化推送。通过系统内宣传、社会面推广,以李思雪同志为学习标杆,带动全市检察机关涌现出个人一等功获得者杨海峤、全国检察机关标兵型人才毕泗娟、全省政法系统先进工作者王英杰、全省检察机关先进工作者胡慧慧、李乐等一线典型,形成“选树一个、带动一片”的良性生态。
深耕案例传播,彰显法治为民担当。连续4年举办“检护发展至淮则安”案例故事讲述会,精选“守护大国粮仓——电捕野生蚯蚓案”“为一起特殊走私案寻找最优解”“守护运河水脉”“古墓迷踪”等典型案件,通过故事化讲述、全媒体传播推动办案“后半篇文章”走深走实。其中,“电捕野生蚯蚓案”获评第三季全国“新时代检察故事汇”十佳作品,全媒体融合传播入选最高检新时代检察传播十大创新事例,相关经验在最高检作介绍;《为一起特殊走私案寻找最优解》《古墓迷踪》等获评全省检察机关优秀办案故事。
创新传播机制,构建文化破圈“新格局”。立足新媒体时代传播规律,坚持“受众导向、融合创新”,推动检察文化从“单向输出”向“双向互动”转型。开放聚力共建,拉近检民情感距离。以“检察开放日”为载体,依托“至淮则安”法治文化基地、“淮棠正红”党建阵地、“法话西游”体验馆等特色品牌阵地,制定淮安市检察机关开放日活动方案,建立“活动申报—主题审核—活动开展—宣传发动”全流程工作机制,推行“一周一策划、一月一推介、一季一总结”项目化管理。2023年以来,围绕“你好,法学生”“在心中种下法治的种子”等主题,累计开展开放日活动400余场,邀请各界群众18000余人走进检察机关,通过文化的辐射效应,增进群众对检察工作的理解认同,相关工作经验在全省检察开放日工作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下一步,淮安市检察机关将持续深化文化建设,以更丰富的载体、更创新的形式、更精准的传播,推动检察文化更有温度、更有力量、更有生命力,为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文化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