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区检察院作为周恩来总理家乡检察院,坚持传承和弘扬周恩来崇高品格,将司法为民理念和无私奉献精神融入检察血脉,打造“大道至检”文化品牌,努力践行司法为民宗旨,推动建立一支信念坚定、思维创新、办案突出的检察队伍。打造“待渡亭”融党建展厅、五关路、不染亭、一品台等为内容的“大道至检”主题场所,把“传承、执着、温暖、担当、创新、热爱”的文化基因融入以人民为中心的检察实践中,激发干警内心忠诚履职、司法为民的价值追求。
孙小年讲述《人民总理的人民观》获江苏省检察机关红色故事宣讲大赛一等奖
“待渡亭”融党建展厅:从历史坐标中汲取初心力量。大运河畔,待渡亭边,12岁的周恩来背起行囊,从此踏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革命征程。这一承载着初心启程的历史场景,被淮安区检察院精心复刻为“待渡亭”融党建展厅。展厅以“初心—使命—传承”为主线,串联起三重精神维度:第一篇章初心如磐,展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淮安大地上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英雄群体。第二篇章使命如炬,集中展现淮安区检察院干警以“党建+”四色引擎工程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履职成效。并设置“初心墙”,展示全体党员入党志愿书,让党员回顾入党初心、践行承诺使命,以实际行动砥砺奋进。第三篇章红薪党建,分为红色血脉、薪火传承、党建先锋、建设家乡四个部分,集中展示全体干警在红色精神引领下,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的生动场景。
干警在“待渡亭”融党建展厅庄严宣誓
“大道至检”文化园:学总理品格筑牢廉洁防线。1963年5月,周恩来总理在一次会议上告诫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过好思想、政治、社会、亲属和生活“五关”。淮安区检察院将“五关”元素融入文化园中,时刻提醒干警“学总理、过五关,走好人生路。”漫步园中,“不染亭”的飞檐下,“不染”二字苍劲有力——这是总理对西花厅“不染亭”的钟爱,更是对党员干部的殷切嘱托。亭旁的“一品台”参照古代“台”的形式进行设计建造,激励干警学习周恩来总理“德至一品”“人至一品”的“一品”精神。文化园不仅是景观,更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全体干警秉承忠诚廉洁的可贵品格,不断筑牢廉洁自律的防线。
“大道至检”微信公众号
2019年3月,淮安区检察院开设“大道至检”公众号,刊登干警办案心得、生活感悟等,向社会公众输出司法理念、传递法治温度。公众号坚持每周更新,已经成为淮安区检察院普法宣传、舆论引导的“网络阵地”。
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织密未成年人保护网。近年来,淮安区检察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检察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切实提升工作实效,全力推动地方党委成立专门机构,全面负责辖区内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社会支持体系建设,得到了淮安市检察院及淮安区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和肯定。2021年5月,淮安市编委批复同意成立淮安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中心,正科职事业单位编制,由淮安区检察院负责实体化运作。
淮安区检察院作为未保中心设立建议者、机制创立者、实体运行者,长期以来,一直深耕于未成年人检察工作,所创立的蓝天校园工程历经四任检察长。针对未成年人案件办理实际情况,未保中心从相关社会组织中聘请专业人士,组建了社会调查和帮教团队、心理辅导和合适成年人团队、亲职教育团队、接纳就业企业家团队、侵害案件信息员团队、青少年普法团队六大团队,全面满足涉未成年人司法办案中的各类需求。
同时,在办公楼专门辟出200余平方米的场所,投资40余万元进行了改造升级,作为淮安未保中心办案、办公的专门区域,具备宣告、训诫、法治教育、亲职教育、心理辅导等诸多功能。
城益满淮打造特色品牌
硕果盈枝:以实干担当书写忠诚答卷。文化浸润终将转化为履职动能。淮安区检察院坚持在高质效办案中护发展、守民生、促治理,先后入选最高检指导性案例、典型案事例5件、省院典型案事例25件。未成年人检察工作获评国家级荣誉9项,部门负责人被中央三部委评为“全国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先进个人”。打造“城益满淮”公益诉讼子品牌,开展检护古城专项行动,公益保护推动青莲岗文化遗址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2起案件被央视专题宣传,让“文化根脉”与“法治守护”同频共振。
集体创作《我们的主义不会改变》诗朗诵作品获最高检新媒体作品特别奖;干警讲述“人民总理的人民观”,获全省检察机关红色故事讲述一等奖;自编自导、全体干警参演检察形象宣传片,获评平安中国“三微”大赛优势微视频、平安江苏“三微”大赛一等奖;“大道至检”文化品牌获评全省检察机关十佳文化品牌,每一份荣誉都是对“司法为民”的最好注解。
从“待渡亭”初心启程,到“大道至检”文化绽放,淮安区检察院用文化的力量铸魂,用实干的精神立本,在司法为民的长路上,写下属于“总理家乡检察人”的时代答卷。